明媚而溫暖的陽光和著冬日獨特的氣息,傾灑在黎平縣城郊薛家坪村。一排排錯落有致、灰白墻的新樓房,顯得格外靚麗。這里就是黎平縣生態移民的新居。
“我們一家能搬出深山得感謝生態移民搬遷這個好政策,住在這里,水電有保障,環境舒服,出門辦事、孩子上學都很方便。”站在自家的新房前,陸秀忠難掩內心的喜悅。
陸秀忠是黎平縣茅貢鄉中閃村4組的村民,以前他家居住的地方條件惡劣,生產生活困難,祖祖輩輩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蝸居深山的村民們不僅口糧不夠吃,而且吃水難、用電難、看病難,小孩上學更是得走十幾里山路。2012年實施的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工程讓他家從大山里搬到縣城,圓了他多年來的安居夢。
和陸秀忠一樣,從環境惡劣的地方搬到薛家坪村安置點的共有492戶近2000人。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黎平縣有相當一部分農戶生活在高山區、深山區,且居住分散。黎平縣制定出《黎平縣3萬人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規劃(2012-2020年)》,屆時,將把3萬長期居住在邊遠山區、重點生態保護區的貧困農民集中搬遷至條件優越的城區(小城鎮)、園區、景區安置。同時,政府對搬遷農戶在土地政策、稅費政策及戶籍政策等方面給予最大幅度的傾斜扶持,徹底消除移民“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的念頭。農戶們爭先恐后申請移居,搬出深山,過上可與城里人相媲美的現代生活。
2012年來,分別在縣城北薛家坪、尚重鎮新區、永從鄉雅蟬大寨、九潮鎮貢寨村等地建移民集中安置點,實施822戶3148人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改善了深山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從山溝里搬出來,不僅讓移民的生活發生變化,也讓移民的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轉變。隨著黎平縣“旅游興縣”戰略的實施,他們的市場意識增強了。吳玉青是淳樸的侗族漢,2012年,搬到尚重鎮新區后,做起了民族旅游產品銷售,生意很好。他告訴筆者,去年就賺了近2萬元。“不少移民還跑起運輸,辦起了‘農家樂’。”
談起對未來的憧憬,吳玉青信心滿懷:“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我們的‘民族生態旅游’正符合發展的方向,以后生意一定會越來越好。再加上現在黨和政府對咱們農村有很多優惠政策,日子更有奔頭了!”(楊秀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