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巖洞鎮銅關村的鐘聲佩,52歲,開朗愛笑。雖下肢殘疾,目不識丁,卻是當地有名的“繡娘”,自己辦起了民族服飾加工廠。
鐘聲佩的服裝廠,在黎平古城翹街紅軍廣場旁,店鋪前、車間里,掛著各式各樣的民族服裝,有侗族、苗族、藏族等20多種,50多種款式,穿在模特模型上,栩栩如生。
“這些都是我自己設計的,有些是看到別人穿在身上,憑印象設計出來的。”鐘聲佩說。
辦公桌上的訂單,有本縣的,也有附近錦屏、榕江甚至省外的。
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對民族服飾的熱愛和執著。
13歲時鐘聲佩被派去參與修建馬鞍山水庫,一次推車時被石頭壓斷右腳,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造成殘疾。
鐘聲佩對生活沒有氣餒,特別想學裁縫的她16歲時,用自己積攢的80元錢,買來一臺縫紉機,不顧家人反對和勸阻,執意去縣城學裁縫。
通過月余學習,鐘聲佩掌握了服裝制作裁剪和縫紉技術,回到銅關村開起了第一家裁縫店。兩年后,她搬到巖洞開店,在這里,不僅生意紅火,還收獲了美麗的愛情。
1994年,因愛人調離巖洞到其他鄉鎮工作,鐘聲佩帶著兩個分別只有四歲和兩歲的孩子來到縣城開店。
“第一年最艱難,我自己身體不方便,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還要進貨、做生意。”創業的艱辛,至今記憶猶新。
1996年,黎平機場建成,通航有系列慶典活動。“慶典活動少不了民族服裝。”鐘聲佩嗅到了商機,購進大量侗布,專門做侗族男女服裝。
不出所料,飛機通航前后,她賣出的侗服近800套。從此,鐘聲佩專做民族服裝。隨著業務量的增多,小店發展成了民族刺繡服裝廠。如今,她的刺繡服裝廠有30臺電動縫紉機,工人多時達50余人。
2013年6月,鐘聲佩到特殊教育學校去送服裝,對聾啞孩子的同情心油然而生,萌生了幫助孩子學裁縫的念頭——
“我自己也是殘疾人,能體會她們的難處,只要她們愿意裁縫,裁剪、畫圖、刺繡,我都愿意義務教她們,學門手藝,生活自立,對孩子們很重要。”
鐘聲佩開始盡心盡意幫助這些孩子。聾啞女孩周建芳進廠后,鐘聲佩不厭其煩地教她車線,不時用筆寫簡單的語句跟她“對話”。周建芳進廠已6個月了,學會了一些基礎活。
鐘聲佩多次被相關部門評為“百佳繡娘”、巾幗示范戶,作品《侗女神韻》參賽獲過金獎。她說:“一路走來,我得到過很多好心人的幫助,我也想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回報社會,幫助他人。”(楊代富 楊帆 記者 羅石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