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一把鋤頭,一把鏟;10年劈山修路,天塹變通途。”這是黎平花甲老人吳必彥演繹現實版“愚公移山”的真實寫照。
黎平縣孟彥鎮地理村,一個典型的侗族村寨,全村1000余戶4000余人。由于人多地少,村民們只好到十多里外的山坡上開墾荒地。吳必彥也不例外,耕田種地經常輾轉于蜿蜒狹窄的“茅草路”之間。
“村民上山勞作,幾乎都要經過這條路。春耕秋收,要肩挑背馱,一天下來腿都軟了。”回想起過去的艱辛,吳必彥吧嗒著手里的旱煙,眉頭間擠出幾道深深的皺紋。于是,他下定決心修一條能方便馬車通行的便道。
心動不如行動。2004年,吳必彥背上柴刀,扛著鋤頭和鏟子上山開路,一干就是10年。
“老吳用鋤頭、鏟子將山上的石頭鏟下來,肩挑背扛,一塊塊地鋪,又用籮筐挑碎石、泥巴鋪平夯實。鋪在路上的無數大石塊,大的有六七十斤,小的也有二三十斤,可老吳卻堅持下來了。”曾親眼看見吳必彥老人修路的村民這樣描述說。
十年間,不知磨壞了多少鋤頭和鏟子。如今,吳必彥將原來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可以通馬車和三輪車的通途,方便著地理村的群眾。
“今后我還會將這條路不斷的擴寬,帶動村民一起干,把便道修成大路,在山上發展種養殖就更加便利了。”吳必彥望著自己修的那條約4公里的山路,心中充滿了期待。(周志光 徐業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