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據施秉縣文化部門發布消息,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施秉縣苗族“刻道”,從今年1月起正式啟動“刻道”資源數字化建設工作。
苗族“刻道”,即“刻木”,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因將其主要內容刻于圓形竹木之上,苗民們持棒而歌,故此得名。它是苗族古歌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的酒歌,有一萬多行的歌詞,主要流傳于施秉縣楊柳塘鎮飛云大峽谷的一個山坡洼地里。
據了解,2006年,“刻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也是今年被列入全省首批4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數字化建設工作名錄項目之一。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數據庫建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該縣及時組建機構、明確專人負責、制定實施方案及時間推進表、保證建設工作所需的基礎硬件設施設備、人員、經費等基本條件入手。目前,已正式啟動苗族“刻道”項目的數字化建設工作,預計今年11月底完成。(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