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7月29日至8月1日,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一行到世界自然遺產地貴州施秉縣進行實地采風。
自施秉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以來,罕見的白云巖喀斯特奇觀越來越受到相關媒體的關注,紛紛到世界自然遺產進行采風和報道。
“施秉作為世界自然遺產所在地,這片的白云巖喀斯特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非常罕見的。我們作為一檔地理節目,特別關心這個地方的地理地貌和這片白云巖喀斯特的地質成因。”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編導張磊談了此次采風的目的。
《地理中國》欄目的本次實地采風,主要是對施秉的地理、人文景觀和飲食等方面進行專題拍攝。
采風期間,欄目組到世界自遺產核心區云臺山景區對最美白云巖喀斯特景觀進行了取景拍攝;在楊柳塘鎮高塘村拍攝了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卯節千人捉魚的盛大場面;同時,欄目攝制組還用鏡頭記錄了當地酸湯魚的制作過程。
“來到這里幾天,發現這塊土地確實很神奇,它和一般的喀斯特地區很不一樣,這個山上雖然說崖壁、巖石都非常陡峭,但是植被非常茂密。再一個就是它的河流,這里的河水非常清澈,這也是在一般的喀斯特地區很少能夠見到的。”張磊談了這幾天的感受。
談到當地的酸湯魚,張磊說,一方面是來品嘗它的美味,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想探索一下,為什么在施秉這些地區,大家愛吃酸湯魚,它一定有地理上,人文上的一些原因。所以今天吃了很美味兒的酸湯魚,留下來還有幾天時間,還想對它的來歷來源以及它的歷史文化背景做一些探討。
據張磊介紹,欄目組接下來幾天還將對杉木河、云臺山、氵舞陽河等一系列的景區進行拍攝,用鏡頭把施秉這么好的山這么好的水介紹給全國和世界的觀眾。
據悉,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組通過采風,尋找施秉縣具有科考價值的人文、地理及非物質文化等,并制作專題節目在《地理中國》欄目播出,向外界展示奇山圣水、靈秀施秉的獨特魅力。(吳妮 陳茂為 吳通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