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遠縣江古鎮活躍著這么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時是兵、平時是民的民兵連隊伍。自1996年組建成立以來,18年間,江古鎮民兵連謹遵黨委、政府的教導,在抗險救災、關愛受困群眾、維護社會治安行動中頻頻“亮劍”,書寫出一張又一張的動人詩篇。
一樣的情懷,不一樣的兵。江古鎮民兵連發展至今,從組建初期的寥寥數人已擴展到至今的48人,其成員平均年齡到30歲至40歲左右,主要是由政治可靠、紀律觀念強、綜合素質高、熱愛社會公益事業的農村積極分子組成。他們不穿軍裝,平時各自忙著農業生產,但在維護社會治安、執勤巡邏、搶險救災等各種急難險重任務中卻始終保持與黨和政府的宗旨一致,發揮民兵突擊隊的作用,先后多次被譽為“先進民兵連”等榮譽稱號,深受江古老百姓的擁護和歡迎。
“這是在2008年抗擊雪凝災害中榮獲的。”看著一面面掛在墻壁上的榮譽錦旗,江古鎮民兵連連長秦大華指著其中一面回憶道:“那時,一場罕見的持續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波及貴州鎮遠縣,形成了50年來范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受災程度最深的雪凝災害。江古鎮因地勢偏高,全鎮三分之二的電力設施因結上重重的冰凌而被損壞,交通運輸基本中斷,通訊、信息無法傳遞,江古群眾生產生活嚴重受困。”災情就是命令。站在重特大災情面前,秦大華與民兵連將士充分發揚了一切行動聽指揮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過硬作風。 “我們冒著刺骨的嚴寒,頂著凌冽的寒風,徒步6個小時從江古集鎮趕往到鎮遠縣城,肩挑背馱的把食鹽、蠟燭等一批批民用救濟物資運回江古”。另外,為能夠盡快恢復到正常的生產生活,將災害降到最低,在與供電部門傾力協作中,江古民兵連將士秉承著“傾力搶險、保障用電”的信念,扶桿、校桿、筑土、拉線、接線,連續七天奮戰在雪域當中,抗冰雪、斗災魔,用身軀、汗水、鮮血,為江古鎮受災群眾點亮了一片天,奏響了一曲曲萬眾一心抗災魔的勝利凱歌。
憶及當年,往事歷歷在目。現年60歲的秦大華任民兵連連長以來,與民兵將士在苦、臟、累、險的突擊任務面前,頂住重重壓力,堅持思想不亂、組織不散、作風不松、聯防不斷,為江古群眾辦了不少實實在在地事。盡管如此,這些對他們都不足為傲,用他們的話來說,這就是責任,是義務。“我們民兵連的將士大多都是農民,沒有什么文化,干的也都是些體力活,但只要是群眾有需要,再苦、再累,我們也會傾盡全力、不求回報的去幫助解決。”
2013年6月,旱魔悄無聲息的侵襲鎮遠縣江古鎮,看著行將枯竭的水井,顆粒無收的稻田,枯黃垂死的煙苗,江古鎮民兵連主動把抗旱救災的重任扛在了肩上。自覺堅守在工作最艱苦、旱情最嚴重、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在黨委政府的統一組織下,用汗水換飲水,用青春保青苗,沖鋒在江古枯山旱地間,幫助新打機井3眼、新建蓄水池5處,維修提灌站1處,灌溉農田1000余畝,送水96車次,成為江古抗旱救災中的主力軍、突擊隊。
18個風雨兼程,江古鎮民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忠誠守衛江古,為民服務的本色始終沒有改變。在2014年1月27日傍晚,當民兵連連長秦大華接到鎮人武部關于支援鎮遠縣報京鄉抗災救災的命令時。江古鎮民兵連聞令而動,在當晚迅速集合了38名基干民兵,于隔天凌晨5點整自帶鐵鍬、鐵鎬等工具準時趕赴災區,到最困難的群眾中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幫助受災群眾清理寨間道路、房前屋后淤泥雜物、疏通房屋倒塌路障、轉移物資。期間,民兵們有的手掌磨破了,有的腳趾出血了,可沒一人休息,大家堅持奮戰,以頑強拼搏的精神戰斗在第一線,以堅守嚴防的作風遵守群眾紀律,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點燃了災區群眾生的希望。
江古鎮民兵連是一支有戰斗力、作風過硬、英姿颯爽的好部隊。在維護一方安定中,江古鎮民兵連積極適應形勢需要求發展,立足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中有作為,在探索開發江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上不屈不撓作斗爭。他們用理想、信念、忠誠、奉獻譜寫著維護江古社會安定的頌歌。他們的精神激發著全鎮群眾奮發向上的熱情,他們是江古鎮維護一方安定后備力量建設的一面旗幟。(龍潤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