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筆者在鎮遠縣“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現場觀摩會上獲悉,自2010年該縣貫徹實施“一事一議”項目建設以來,全縣緊緊抓住這個惠民政策,共實施村級“一事一議”項目724個,投入資金6760萬元(其中中央和省財政資金486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1900萬元),群眾投工36.89萬個,完成了進寨通組公路硬化331.3千米,連戶路硬化443千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460盞,村內文化活動場所硬化6860平方米,有效實施一批人行便橋、垃圾池、花池花臺、寨門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涉及全縣12個鄉鎮110個行政村和16個社區,受益人口達15.82萬人。項目的建成使用,對該縣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引領和推進作用。
鎮遠縣嚴格執行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統籌編制“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工作方案,建立農民自主的項目施工管理制度等,強化項目管理,促進項目順利實施,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項目建設任務,助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設順利實施。
堅持村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決策、上限控制,合理確定籌資籌勞標準,積極引導農民以工投勞折資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避免加重農民負擔。按照“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連片推進”的要求,統籌編制項目實施計劃、實施方案、工作方案,與新農村、美麗鄉村、危房改造、生態移民等工程有機結合,加大村容村貌整治、房屋風貌整治、村內庭院整治。
堅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應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受益村民自行完成,需要組織招投標的項目,村民委員會在受益農戶中民主推選3—7名村民組成工程建設監督小組,代表受益農戶全程監督工程建設進度、質量。
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管護”的原則,對“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形成的資產,歸項目議事主體所有,并承擔日常管理養護責任。建立農村公共設施運行維護新機制,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和養護水平,發揮資產的長期效用。
各鄉鎮將試點工作的有關制度、辦法等向社會和農民公開,提高獎補工作的透明度。同時加強對各鄉鎮的“一事一議”建設工作進行督促檢查,對實施較好的鄉鎮追加財政獎補項目和資金,確保項目建設成效。(徐世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