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黃大爺,您看搬遷這個事得行不?我知道,您在這里住了一輩子,不舍得搬走,但是您想想,搬到鎮上孩子們上學也方便很多了是不是?”12月5日午,在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長坪村,一名穿著樸素的中年男子正在跟該村村民黃元昌溝通交流,勸其搬遷到條件便利的集鎮安置點去。
中年男子叫胡慶彪,是水尾鎮的一名扶貧干部,正在跟村民進行生態移民宣傳動員,這是他今天走訪的第5戶人家。“其實搬遷是好事,村民們大部分都想搬,但同時他們又對搬遷存著很大的疑惑,不放心。怕搬走了之后他們的房子、田地就成公家的了,還有的是在這里住了一輩子鄉土難離不想搬走,我們只能一戶戶地來走訪解釋。”胡慶彪說。
為了能更好地開展易地移民搬遷工程工作,不僅是他,水尾鎮的干部們集體放棄了12月5-6號的雙休日,走村入戶進行生態移民宣傳動員和摸清底數調查工作,去全面介紹全縣生態搬遷項目實施基本情況。
在開展走訪工作之前,水尾鎮首先召開了干部動員會,確保每位干部將政策爛熟于胸。“我們走訪時是分成8個工作小組,每組負責1個村,每個干部負責5到8戶人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不漏戶不漏人嘛。”胡慶彪介紹道。
“不僅我們下村,書記、鎮長也都下村去動員呢。”另一工作人員何濤說道。“在下村之前,書記在會上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當好政策‘講解員’,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大力宣傳生態移民的優惠性和優越性,打消群眾的疑惑。”
要想讓群眾真正放心搬出留下,只有讓他們看到移民搬遷后的發展前景,才能調動起參與移民搬遷的熱情和積極性。何濤他們在入戶調查中也發現了,深山群眾移民最為擔憂和顧慮的問題即是就業問題。
“說是讓我們搬,可是搬出去之后那里又沒有田跟地,我們吃什么用什么?”于河村村民嚴小平在接受干部們的宣傳之后說出了自己的顧慮。
為了讓群眾消除搬遷的后顧之憂,水尾鎮將移民后的群眾脫貧問題列入產業扶貧計劃,與該鎮特色小城鎮建設、建材產業園、生態環境保護和萬畝大壩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聯動起來,狠抓蔬菜、烤煙、養殖、旅游景區等扶貧項目產業的發展實施,以就業轉移安置為主,社保同步跟進,統籌解決移民的長遠生計問題,切實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的目標。
苦心沒有白費,在干部們的努力之下,目前,該鎮共有意愿搬遷農戶282戶1265人,重點搬遷于河、長坪兩個條件惡劣的自然村寨。
據了解,生態移民安置方式主要以城鎮安置、鄉村旅游型安置、推進園區型(工業、農業園區)安置為主。為確保小康住房標準,城鎮安置區移民房分別設計了110m2/套、80m2/套、50m2/套三種戶型,人均購房面積不得超過27m2。移民戶按照要求在安置點以成本價建房或購買房屋,參與搬遷的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移民住房人均補助2萬元,整村、整組、整寨搬遷的非建檔立卡戶移民住房人均補助1.2萬元。(彭圓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