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哥,我們等你們回來過年!”
貴州省從江縣高芒小學的陳仕化給他的大哥哥發了一條短信,內容是:大哥哥,我們等你回來。陳仕化近三年來,每到年末,都要給這個大哥哥發短信,盼望著他來到貴州過年。不止是她,她和班上的28名學生都期待大哥哥陪他們一起過年。這兩個大哥哥,就是在湖北讀書的兩位大學生馬曉岸和陳建福,他們曾經在高芒小學支教。
馬曉岸是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早在本科期間,他就投身公益事業。他用了九年的時間在做公益,四年前他來到貴州,走進貧困的黔東南月亮山地區,為孩子們支教、捐贈棉衣,建立愛心圖書館、拍攝全家福,并引資63萬建小學宿舍樓,而陳建福是三峽大學的一名醫學生,熱愛公益,他們和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當陳仕化知道兩位哥哥即將要回來過年時,她興奮地做了一個決定。她決定把自己的生日挪到過年,這樣生日和春節可以一起在他們的陪伴下度過。
“我們準備了50個娃娃和玩具、書本帶給孩子”
兩位志愿者為孩子們送的新年禮物
“山里的孩子很懂事,都說只要我過年回去了就好,不需要給他們帶東西,省的花錢。他們怕我為了節省買車票和禮物的錢,省吃儉用。” 盡管孩子們都不想讓哥哥花錢給他們帶禮物,但在馬曉岸和陳建福心中,早就有了想法。三年前,當他們來到貴州省從江縣高芒小學支教時,就和孩子們立下了陪他們一起過年的約定。
時光匆匆過去,前兩年都因學業考試等突發情況,時間上的不吻合,使得他們兩陪孩子們過年的約定未能實現。今年,研三的馬曉岸和剛考完研的陳建福在孩子們過年之前結束了考試,便把和孩子們一起過年的事情定了下來。
買票、準備禮物和行囊,當馬曉岸和另一位伙伴站在火車站的那一刻,他們知道,所有的孩子都在期盼他們回來。兩位大哥哥特意準備了嶄新的60件衣服,50個娃娃,40本書,20箱餅干,10個手鏈,其中有一半是送給高芒小學的學生,其余的送給加么小學的學生。這兩所小學都曾經是馬曉岸帶隊支教的小學,他和孩子們之間的情誼一直都通過信件和電話傳遞著,他也思念著遠方的學生們。
“瑤年壯年一起過,實現了我們的約定”
“我這次在貴州,瑤年和壯年一起過。壯年在先,先過壯年,再過瑤年。”馬曉岸考慮到加么小學和高芒小學過年的習俗不同,他把春節的時間分配好,先去加么小學,再去高芒小學,實現和孩子們之間的約定。孩子們陪同著他們觀看吹蘆笙、唱瑤歌、喝煨酒、看壯年文藝晚會,一兩個孩子還專門拿著蘆笙吹給他們聽。
“終于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過年,我們很開心。和孩子們在一起,我感受到了他們的溫暖,再次感受到了孩子的淳樸善良,和家長們的熱情好客。陳建福說道!臨走時,村民和孩子們夾道歡送,使兩位支教者享受著至高無上的禮遇,孩子們提著自家的糯米、酸魚、雞蛋、粽子、粑粑、鳥雀送給他們,還有孩子的媽媽花了數周為他們制作了壯家的衣服,一個孩子采了十幾種山上的野花制成了花籃相送。另一個孩子說,曉岸哥哥,謝謝你,謝謝你每年帶著大哥哥大姐姐來幫助我們,因為你們我們很幸福!加么小學村支書說,因為你們,這里的孩子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變得更加熱愛讀書了!在歡送的途中,很多家長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不舍離開,一位家長說,馬老師,我們打工常年在外,過年有時甚至都不能回來,我的孩子從頭到腳的裝扮、從起床到做作業都是你負責的,你付出了那么多,我們無法言謝,當即玉的媽媽就跑到外面抓了兩只活雞,說馬老師,這個你帶回去給爸爸媽媽吃吧!馬曉岸和陳建福表示,正是這樣簡單樸實的行為感動了他們,讓他們把這里的孩子當作自己的親人,所以這里的村民才會對他們如此感情深厚。他們說,接下來的幾年,他們一定還會回來看望孩子們,給予他們鼓勵和信心。(藍昱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