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從江縣一80歲侗族老婦人30年如一日周而復始地織侗族裙子,已給慶云鄉寨井、寨全、佰你、浮里、轉珠、單陽各村婦女織出了300余條,鄰里鄉親口碑甚好。
她就是貴州省從江縣慶云鄉轉珠村一組的村民石刷海生,一位滿頭銀發但眼尖手快的普通農民,今年已80高齡了,從50歲開始,每天都還在給許多年輕的婦女們織出美麗的裙子,是她樂此不疲的事。
其中一張裙葉已經初步完成
慶云鄉石刷海生正在折布
在侗鄉,有許許多多的織錦能工巧匠。當你跨進侗家那高高的門坎時,就會發現,這里每家每戶都擺的有一臺或幾臺木制土布機,這就是侗族婦女用來織錦的機器。侗族人家生有女兒,其母親教給女兒的第一門手藝就是織錦,女孩子一般從十幾歲就開始學織錦,出嫁時父母或兄弟會給她送一套木制土布機作為嫁妝,讓她到夫家給全家人織錦,當了母親后,她又把織錦技藝傳給下一代,就這樣代代相傳。
石刷海生正在折疊裙葉
石刷海生正在折裙葉
石刷海生就是這一代的一個縮影,她說13歲時開始跟母親學織錦,從小耳濡目染,織錦制侗裙子自然是輕車熟路了。制作侗族裙子是一道復雜多樣的工序,一條裙子要經過“采棉花、制布、織錦、染布(浸泡藍草、過濾等)、上皮(蒸牛皮出來的水刷在布上)、錘布、刷布(刷柿子水、豬血、蛋清)、烝布(火上烝1小時)、再染布、上皮、錘布、刷布、烝布、又染布、上皮、錘布、刷布、烝布”如此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把布曬干,然后才裁剪(裁剪23張長、寬各40厘米的侗布)、折疊(用指甲將布料折成0.5厘米大小狀的條紋)、疊織(將23張對折好的侗布邊對邊縫好)、加裙頭(在縫好的裙子上方加織一張長1.6米、寬0.1米的黑布作襯托)、成形(把做好的裙子架在一只木桶上,用繩子捆好、灑點水,3天后取出)、烝裙、曬裙,如此方能完工。(石旭鋒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