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大塘村是位于從江縣雍里鄉東北面,距鄉政府7公里,距縣城14公里,交通便利,以苗族聚居為主,全村轄6個自然寨,10個村民小組,597戶 ,2800余人,是雍里鄉乃至從江縣最大的苗族傳統村落。這里民風淳樸,苗族文化保存較為完好,民族節日眾多,主要有“怒噶”(即蘆笙節)、“怒累鍍”(即六月節)、“怒鴨夯”(即新米節)、“怒鴨鍋”(即農歷三月映山紅節)、“怒擰”(即牯臟節,農歷九月,五年一次)等,其中以鼓藏節最為隆重,當地苗語叫“怒擰”,漢譯為“吃牯臟”。
寨老在社堂進行祭祀儀式
相傳古時,大塘農歷九月沒有節日過,為此,寨老們集中商議決定,每五年農歷九月十六“怒擰”(即過“牯臟節”)。節前,農歷九月十四,將牯臟牛(一般為水牯牛)放到“嘎刀”牯臟斗牛堂進行打斗比賽,全寨男女老幼身著民族盛裝前來觀看;農歷九月十五下午殺牛準備佳肴,迎接賓客,并留下牛頭,待節后集中烹飪,祭祀祖宗;農歷九月十六正式過節,家家戶戶準備牛癟、牛紅肉、牛骨頭湯招待賓客,唱苗歌飲酒作樂;農歷九月十七,寨老們將牛頭集中到“堆”(即社堂)烹煮,進行祭祀,祈求祖宗神靈,保佑村寨平安,村民安居樂業,幸福安康。隨后,分食牛頭肉,正式宣布本次牯臟節結束。今年的牯臟節,該村也將恢復古制民俗禮節,屆時將舉辦苗歌、山歌會,烹煮牛頭祭祀等傳統民俗活動。
分牛肉過牯臟
據介紹,苗族“吃牯臟”歷史悠久。據資料記載,記述苗族“吃牯臟”的漢文典籍,始見于清代。愛必達的《黔南識略》記載:“黑苗蓄發者居多,衣尚黑,短不及漆,十年蓄牡牛祭天地祖先,謂之吃犄藏”。乾隆《貴州通志》亦記有“黑苗在都勻之丹江,鎮遠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牯臟”。民國《從江縣概況》(手稿)亦有“吃古帳”之記載:“本縣邊胞,有吃古帳之舉,亦系一小部分之苗侗族行之。訪諸父老遺傳,有謂古帳,系還古先人之帳,有謂吃牯牛之五臟,又有謂踩鼓擊鼓祭鼓……,無論來賓及本寨人士,均穿戴一新。”(吳德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