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小哥”的“土茶道”
——貴州從江侗族小伙吳啟林返鄉創業的故事
本網訊 貴州省從江縣有一個侗族小伙,放棄了在深圳優厚體面的工作,返鄉創業,面對缺乏資金、渠道、量產等困境,開動腦筋玩起了自己的“土茶道”——“土電商”、“土營銷”、“土快遞”、“土眾籌”、“土融資”、“土管理”,在返鄉種茶制茶的創業道路上艱難而倔強地跋涉著……
這個侗族小伙就是“小哥”吳啟林,家住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長寨村,26歲,因他經常在QQ空間里自稱“小哥”,網友們也就這么稱呼他了。
初次與他相識,就是一個標準的普通農村小伙:皮膚黝黑、滿臉憨厚、手掌粗糙、不善言辭,根本想不到那么精致、神似“金駿眉”的紅茶竟然出自他的手下。更想不到在返鄉之前,他在深圳龍華富士康公司任職生產管理崗位,管著40余人,年收入10余萬。
從江縣,地處貴州省東南部,與廣西柳州、環江相鄰,氣候宜人、土壤肥沃,培育出了“從江椪柑”、“從江香豬”等名優土特產。“滾郎茶”,是當地很有名的一種原生態類茶,粗茶粗泡,別有一番風味。“滾郎”,是對從江縣滾郎、長寨、長灘、小翁、卡架等一帶村寨的統稱。當地人在勞累一天后,喝一碗“滾郎茶”,或喝兩碗“滾郎茶”制的侗家小吃“油茶”,人頓時又有了精氣神。在滾郎一帶做客,主人送一包“滾郎茶”,是很重的一份禮儀。但因種植粗放、未開發品牌等各種原因,“滾郎茶”仍待字閨中無人識,從江也至今沒有開發出本地的茶葉品牌。
看到家鄉落后農耕生產方式對得天獨厚自然資源的暴殄天物,看到鄉親們仍在貧困線上艱難地掙扎,看到“滾郎茶”被外地品牌埋沒,“小哥”那顆柔軟的心,一直被強烈地針尖似的刺痛著。2014年,他毅然辭去優厚體面的工作,決心返鄉開發“滾郎茶”品牌,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可是,“小哥”的家庭也并不寬裕,在一番投師學藝、購買設備、修整茶園、扶持茶農后,多年的積蓄仿佛丟進了一個無底洞。而創立品牌還遙遙無期,銷售渠道也沒有打開,投入和產出嚴重失衡,更讓他的資金捉襟見肘。
在夜不能寐的煎熬中,電商像一道閃電讓他的腦洞大開,看到了一絲光明。
不過,電商門檻較高,需要設備、人員、資金,對“小哥”來說,簡直就是“屌絲”想做“高富帥”。而經常玩QQ、微信的他,靈機一動,玩起幾乎零成本的“土電商”:用手機QQ和微信發布產品信息、與客戶洽談生意,賣起了大米、椪柑、蜂蜜等土特產;做起了“土營銷”,到單位、茶店上門推銷,到在縣城趕場天擺地攤推銷;干起了“土快遞”,為本地顧客送貨上門;耍起了“土眾籌”,邀約網友籌資預定、體驗采茶制茶,網友生產自己的“特級早春茶”;弄起了“土融資”,利用好友圈和朋友圈搭建了“窮拼團”,讓“團友”們進行資金互助。“這個小伙子真不錯,誠實肯干,將來一定會做成大事”,從江顧客王大叔說。他的“土電商”、“土營銷”、“土快遞”、“土眾籌, 誠實守信,物美價廉,初步打開了一條銷售渠道,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產品銷售困難的問題。
然而,比銷售和資金更加讓他頭疼的,是茶農和產量。與他合作的茶農,主要是本村還和岜沙村的村民。他們缺乏管理茶園的經驗,“小哥”還能通過技術支持解決,可是落后的觀念、懈怠的思想、眼光的短淺,卻讓“小哥”萬分糾結。
有一次,“小哥”教他們施底肥,對挖坑、用量、方法都樣樣仔細交待清楚,可是等做的時候,挖坑要求一米卻只有半米,用量明顯不夠等等,回答還理直氣壯:太麻煩、沒必要,把“小哥”氣得要暈倒。還有一次,“小哥”與客戶協商的價格比與茶農商定的價格低,有的茶農就質疑他多吃多占或吃了回扣,把“小哥”氣得要吐血。
“吳弟就是太認真、太實心,不過確實是個大好人”,茶農滾大叔說起“小哥”時笑瞇瞇的。“小哥”和茶農們血肉相連、休戚與共,他只好用上了“土管理”:更加努力更加耐心地指導他們,重點扶持積極性高的茶農,資金優先付給茶農,讓茶農們嘗到甜頭,被村民們羨慕,帶動村民們一起種茶,鮮茶產量逐步提高。
返鄉創業,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卻是舉步維艱,“小哥”的“土茶道”走得很艱辛也很無奈。不過,省、州、縣政府正在大力推廣縣域電子商務,“小哥”的“土電商”華麗升級正在洽談中;正在爭取縣農業部門還和鎮政府的支持,準備申請建立專業合作社,以及申請農業幫扶項目,“小哥”的“土茶道”正向專業化發展;“小哥”正在咬緊牙關艱難創業,努力創立自己的“滾郎茶”品牌,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實現屬于他的“中國夢”……(張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