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孔明山,位于月亮山東北面,從江縣東朗鄉與加鳩鄉交界處。孔明山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山頂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主峰海拔1427.4米。相傳,三國時期,蜀國為統一南疆,擒獲苗王孟惑,諸葛亮曾屯兵扎營于此山,孔明山便由此而得名。
孔明山下坐落著一個苗族村寨,名為孔明村,原名分擺,苗語意為居住在高山上的人家。為這里的人民世代著享受孔明山的恩澤。孔明山泉清澈見地,滋養著苗疆大地,勤勞的苗族子孫在山腰上勾勒出一道道優美的曲線---梯田。旭日東升,涌動的云霧纏繞在山腰上,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畫卷。
孔明山的不老傳說,前來拜訪的人必須沐浴更衣,帶著虔誠的心和敬仰之情方能一睹神山風采。走進孔明山,聳立在山腳的“虎頭巖”,似乎在警示人們妄勿自大而褻瀆神山。相傳,諸葛亮屯兵孔明山時,山神鳥獸全歸其統領,一只碩大的白虎盤踞于山腳一塊巨大的巖石上,守護著進山的唯一路口。諸葛亮收兵后,白虎便在石板上烙下自己的爪印予以警示。
瘸子沖上,一塊盾牌式的巖石傲然屹立,當地人稱之為“擋箭牌”。諸葛亮的部隊有個瘸子老兵,由于腿腳不靈便,被安排在此觀察放哨。老兵藏身于大石背后,既可隱蔽又能擋箭。沿著寬闊的跑馬道行至“北方軍”,相傳,此山曾經駐扎著諸葛亮的小股軍隊,負責日常的警戒任務。
登上孔明山的制高點---瞭望臺,極目遠眺,叢山峻嶺盡收眼底。站在瞭望臺上,俯視群山,想象當年諸葛亮在此觀察敵情,搭臺祭祀,呼風喚雨,行令鳥獸的的場景,深感“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意境。
孔明山上最為神奇的當屬“牛鼻巖”。這塊奇石上有兩個互通的洞,因酷似牛鼻而被稱為“牛鼻巖”。當地人每次路過“牛鼻巖”都會割下鮮嫩的青草塞進兩個石洞里,俗稱”喂牛”,可保一路平安。
孔明山頂有座天池,名為清心泉。原為噴泉,最高可噴高達兩米的水柱,然而由于遭到人為破壞,現已變成了涌泉。泉水清涼可口,清澈見底,冬暖夏涼。在海拔1360米的山頂上,天池猶如上天賜予的一面鏡子,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泉水匯成的溪流里,生長著大量的國家級珍稀保護動物---小鯢。
孔明山對面有座險峻的高山,名叫“秀擺山”。傳說秀擺山原本有兩座主峰,孟獲出生之日,一道閃電劈掉了一座山峰。孟獲面色如鐵,身高三丈,眉如墨,眼大如銅鈴,行如風,坐如磐石,從小嫉惡如仇,為人仗義,領導當地苗族同胞起義反抗當朝者,據山為王。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便在月亮山中孕育而生。
孔明山腳,一座形似鴿子的大石正仰天長嘯,藐視蒼穹,當地人稱之為“孟獲石”。相傳,孟獲被擒后,與諸葛亮和解,誓死守衛孔明山腳幅員遼闊的苗疆大地,壽終正寢之時,人們目睹一只鴿子在秀擺山上盤旋三圈后飛往孔明山。第二天,雷雨交加,面朝秀擺山的孟獲石便矗立與此。每年春暖花開之際,人們紛紛前往瞻仰、目睹其風采。
在寨老們的記憶中,山頂上用鵝卵石砌成的花街隨處可見,銘文石碑和殘缺的段墻半埋于泥土中,被層層落葉覆蓋。放馬坡地勢寬闊,蔥蔥郁郁。
每年9月吉日,孔明村要舉行隆重的“祭山節”。清晨,家家戶戶殺雞宰羊,身著盛裝,準備好豐盛的祭品等待寨老的召集,吉時一到,在蘆笙的引導下,全村老小前往祭祀臺拜祭孔明傳寨之寶---寶劍和頭盔,祈禱神靈庇佑。“掛紅”儀式中,全村男女老少把準備好的紅綢緞掛到“神樹”上,“掛紅”意味著來年身體安康,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同時,寓意未婚男女經過紅線的牽引能找到心儀的對象。
儀式結束后,便是隆重的斗牛活動。
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終于平息月亮山區各路諸侯紛爭的戰火。為使月亮山區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建了“孔明斗牛堂”,用斗牛來取代各山寨間、各宗族間、各諸侯間的戰爭。每個村寨都會集資共同購買一頭水牯牛,專供角斗,在比賽中取勝的牛會被稱為牛王或牛神。東朗“斗牛之鄉”的美譽也由此而來。(石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