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黎平縣不斷強化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出臺政策支持,整合資源,配套服務,積極探索民族村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措施,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持了整舊如舊的建筑風格主體不變、建筑項目起點高、民族特色鮮明的特征。
一是加強重點村寨規劃工作。出臺了《黎平縣傳統村落認定標準》,編制了《黎平侗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肇興侗寨保護與整治規劃》、《堂安侗寨保護與整治規劃》等規劃,完成了地捫、黃崗、四寨等47個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整治規劃的編制待審。相關規劃的實施有效保護了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自然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體、自然景觀及古跡遺址等自然生態環境。
二是先后出臺了《黎平縣實施旅游開展戰略中對侗族文化保護的實施意見》、《旅游資源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黎平縣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方案》,《侗族大歌保護辦法》等地方性保護政策措施。對該縣66個重點少數民族村鎮進行分類保護,分為“千三”、“天甫”、“四腳牛”“六洞”、“九洞”、“十洞”、“四十八寨”等功能不同、文化各具特色的9個民族村鎮片區。對全縣100戶以上的少數民族村鎮開展了普查登記,基本掌握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的歷史、現狀、村鎮特色、文化價值和存在的薄弱環節。
三是加強民族村鎮建設審批管理。嚴格按規劃加強對鼓樓、花橋、戲臺等侗寨標志建筑的維修與保護。要求新建或改建民居嚴格按規劃要求進行,從建筑材料的選用,到建筑層高、體量都做了嚴格規定。成立古民居保護協會,專門負責村容寨貌、民居規劃、生態保護等工作。該縣23個鄉鎮2個街道均設置了村鎮辦,負責村寨建設日常管理工作。
四是加大違法違章建筑的查處力度。組織相關部門和所在地政府對民族文化村寨違法違章建筑進行集中整治,確保肇興、地捫等重點民族村鎮始終保持原始古樸風貌。
五是充分發揮款約、寨老、族長等民間力量的積極作用,指導制定村規民約,監督村規民約的執行,調動村民參與管理村鎮的主動性。
六是全面抓好環境提升。對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特別是重點旅游景區景點,開展風貌整治,徹底改變臟亂差現象。(黎平縣政府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