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3月21日,是陽春三月、萬物復蘇、百花盛開的踏春季節,三穗縣臺烈鎮寨頭村一年一度的農歷二月二“禳橋節”從石屏也霧山的接龍祭橋儀式開始,拉開了帷幕,為豐富苗族文化生活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寨頭,素有“千里苗疆門戶、千戶苗寨”之稱,是全國最大的苗寨之一,位于貴州省三穗縣臺烈鎮西南部,距鎮中心4公里、縣城20公里,320國道從寨子的中間穿過,交通十分便利。全寨居住有12房、1567多戶,共計5348人。相傳,寨頭先祖原居住在也霧山,一天,寨上有幾個小伙子上山打獵,為追一獵物來到寨頭,發現這里青山綠水、土地肥沃,是人居住的好地方。小伙子們把情況告訴寨里的長老們,經長老們商定后,搬到了寨頭居住。后來,住在寨頭良柳處的柳家有一對夫婦,結婚多年沒有生兒育女。一個秋天的早上,柳家這位男子到納老割牛草,聽到一位地理先生和一個僧人在草坪地上談論。地理先生說:“如果在這里架一座橋,就能把也霧山和寨頭連接起來了,方便行人,行善積德,定能生兒育女。”僧人接嘴說:“我這里正帶有一對小孩,沒有歸處,無法出世,如果誰在此架橋,我就把這對小孩送給他。”柳家男子就將此事告訴了他的妻子,其妻大喜,夫婦倆便請先生推算日子,定于次年農歷二月初二在納老架橋。橋架好后的第二年,這苦命的柳家媳婦果然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男孩,柳家從此人發家興。再后來,由于柳家抗拒不了諸如洪災等自然災害,每年需要耗費許多人力、錢財修復此橋,祈求平安,時間一長,便承受不起壓力,只好邀請全寨12房族來修架。經寨老們商議,決定每個房族各修1孔,于當年農歷二月初二修通架好,所以新修的橋才有12孔。修通架好的當天,全寨12房族各抬一頭豬殺在本房族修的橋上,把雞殺在橋頭的土地公處,以示祭橋。橋架通后,把也霧山和寨頭連接起來了,把也霧山的龍接到了寨頭。從此,寨頭發子發孫逐漸成為千戶苗寨。從此,每年農歷二月初二的清晨,全寨12個房族的人都到久納佬(地名)去禳橋接龍祭祖;早飯后,年輕的姑娘和小伙子們穿著節日盛裝到蘆笙堂去吹笙跳舞,熱鬧非凡。觀看吹笙跳舞的人來自毗鄰的巴冶、貴槐、石坪、臺烈等村寨,達萬人以上,熱鬧非凡,沿襲至今,成為遠近聞名的“二月二”。因“二月二”活動隆重,歷史悠久,加上時間較長,規模較大,范圍較廣,故寨頭苗族同胞把這個節日稱作“禳橋節”。此次活動由臺烈鎮黨委、政府主辦,為期7天,設有接龍祭橋、祭拜蚩尤廟、傳統蘆笙舞、民族工藝展示、篝火舞會等項目,旨在挖掘苗族文化,打造“美麗鄉村•寨頭新苗寨”旅游景區,利用旅游開發這把雙刃劍,實現文化與經濟共生共榮。
三穗縣人大主任龍義立、副縣長方煜東和王國斌、縣委宣傳部部長滾政豪等縣、科級領導親臨現場助陣。活動組委會還有幸邀請到了貴州省苗學會會長楊光林和中央七臺農業與軍事頻道《鄉土文化》欄目組等30多家新聞媒體以及眾多的文藝工作者現場助興。其中,凱里市文工團副團長湯黔彪現場演唱了由黔東南州音樂家協會副會長曾憲達作曲、三穗縣文聯寫作學會秘書長萬文才作詞的《萬古寨頭》歌曲,將此次二月二“禳橋節”活動推向更高潮。(袁嘉勵 吳啟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