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日前發表一份公報稱,最新研究表明“霍比特人”由更古老的直立人——爪哇猿人進化而來,在進化過程中,身材和腦容量都變得小型化。
2003年,研究人員在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洞窟約2萬至7萬年前的地層中首先發現了弗洛勒斯人化石,2004年經《自然》雜志報道后引起全球關注,被認為是人類進化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弗洛勒斯人極端矮小,成人身高僅有110厘米左右。此前化石記錄顯示,人類的進化總趨勢是大型化,而弗洛勒斯人的小型化過程一直令人好奇。此外,他們究竟是現代人類(智人)的矮化品種還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也有爭議。現在科學家傾向于認為他們是人屬動物一個獨立種,與智人不同。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海部陽介率領的研究小組詳細調查了弗洛勒斯人的牙齒形狀和大小,并且與現代人、非洲和亞洲猿人等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弗洛勒斯人的牙齒特征與爪哇猿人最為接近,很可能是由爪哇猿人或其同類進化而來的。
爪哇猿人身高達160至170厘米,其化石于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的更新世中期地層中被發現,被認為生活在約170萬至180萬年前。
牙齒化石被認為是調查進化過程最為重要的線索,不過此前對于弗洛勒斯人的牙齒一直沒有進行研究,關于其進化過程也存在數個假說。人類隨著進化而變得小型化異乎尋常,研究小組認為,弗洛勒斯人長期生活在食物很少且沒有外敵的小島上,因此身體變小了。
相關論文已刊登在新一期美國在線科學雜志《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上。(記者藍建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