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全國開展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同時,貴州省黃平縣即將在9月28日至10月6日迎來第五屆AOPA國際飛行大會暨黔東南州旅游發展大會隆重舉行之際,該縣革命歷史陳列館喜獲兩件由民間捐獻出來的紅軍珍貴文物。這是黃平縣革命歷史陳列館自開館以來的首次獲得的長征實物,由此成了黃平縣革命歷史陳列館的鎮館之物。
這兩件“長征寶”分別是銻杯和背壺。捐獻者為黃平縣文化局退休干部盛世久先生。據盛先生介紹,這兩件文物是1934年12月26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黃平縣城,并在他家寄宿時留下的,保存至今已近82年。盛先生說,家里珍藏的這兩個寶貝,母親李洪英生前經常給他們講述紅軍在自家生活和宿營兩個日夜的動人故事。
圖為盛治久先生(右)將“紅軍杯”捐獻給原黃平縣史志專家潘世仁同志
過去,盛先生家是黃平縣城臨街的一個小商戶,父親盛輯軒做布匹生意,母親李洪英則從事蚊煙香和豆腐加工小本經營。1934年12月25日,紅軍長征到達黃平縣境,縣城的許多百姓誤聽國民黨反動派的惡意造謠,擔心共產黨來了真的共產共妻,都跑到外面躲藏起來。盛輯軒也收拾貨物到遠離黃平縣城的舊州鎮去“避難”。因為擔心家里的財產無人看守被他人掠走,李洪英就沒有往外跑,便硬下頭皮留守下來。
26日凌晨,紅軍在攻下縣城后,部隊就陸續進入城里。到了天亮,李洪英懷著好奇的眼光,悄悄打開窗戶往大街上一瞧,眼前的情景著實令人驚呆了:大街小巷都是背槍和扛大刀的紅軍隊伍,他們有穿草鞋的,也有穿布鞋的;有躺在擔架的,也有騎著馬匹的,似乎把小小的黃平縣城都擠得滿滿當當。連忙屏住氣息躲在家里不敢出來。誰知過了一會兒,院前響起雜亂的腳步聲,還聽到有人在喊:“老鄉,請出來吧!”眼看自己已不法躲藏下去,李洪英就硬著頭皮開門出來。只見20多個紅軍官兵齊刷刷地出現在門口,李洪英一下覺得“自己完了”,站在門前嚇得大氣都不敢出。這時一位腰掛手槍和背后別著大刀的人笑容滿面地對李洪英說:“大嫂,不要怕,我們是朱毛紅軍,專門打壞人殺壞人的。我們現在來你家找個住處,過兩天就走。”聽了那位紅軍和藹可親的話語,李洪英這才悄悄地舒了口氣,情神才逐漸恢復平靜。她給紅軍將堂屋收拾干凈后,在紅軍戰士忙于鋪床墊草時,就下廚為他們燒水煮飯,還磨豆腐給這些“長官”吃。
歷經反圍剿考驗的兩件紅軍文物
圖盛治久先生珍藏了80多年的“長征寶貝”
盛治久先生母親在給后代回憶中說,她還從來沒有見過紅軍在燒煮豬肉時的一件趣事。她說,第二天早上,紅軍從外面弄來一頭肥豬在自家屋邊宰殺后,戰士們沒有像黃平當地的百姓那樣,事先要用開水把豬毛泡軟,以刀刮除干凈才下鍋煮。而紅軍是把肥豬殺死就直接砍成條塊,用火把毛燒掉用水清洗一下就下鍋食用。當時,紅軍還割下一塊帶毛的豬肉送給李洪英,表示感謝。
紅軍離開盛家那天,戰士們用一張蘭色印染床單包了一大包沒有吃完的米飯留給李洪英,就集合隊伍向甕安方向開拔。這20多名紅軍走后,李洪英在收拾堂屋時,才發現桌子和板壁上還有紅軍的一個銻質口缸和行軍水壺,這一定是他們走得匆忙,遺失下來了。她想:“朱毛紅軍”是她第一次見到最好心的部隊,這些戰士十分艱苦,如果他們下步在行軍打仗中出現喝水服藥沒有工具送飲怎么辦?李洪英在焦急中就迅速拿這兩樣東西跑到街上交給那些尚未離開的紅軍隊伍。誰知那些起紅軍戰士就寬慰她說:“大嫂,謝謝你家了,這銻杯和水壺就留著送給你家作個紀念吧!”這兩樣紅軍行軍用品和那床印染床單就這樣在盛家保存下來。當時,雖說盛家在生活上還至于到吃了上頓發愁下餐的地步,但為了銘記紅軍大無畏精神和愛國愛民的作風,他們還經常小心翼翼地用紅軍留下來的紀念品,包嬰兒、打酒喝、泡茶飲等,并希望從中去沾紅軍的“福氣”。如:他們用“紅軍被”來包裹自家小孩,從兒子兒女到孫輩,這些兒孫在嬰兒時期都享受到“紅軍被”的溫暖;盛輯軒用紅軍壺來打點燒酒來下菜,做生意也合心順意;李洪英經常用那銻杯泡茶,生活更活得健康硬朗。
時過五代人的光景,看到家里一代代人工作和事業都有“紅軍根子”的成功氣脈,前不久,已經年上古稀的盛治久先生在不忘父母懷念紅軍在黃平縣戰斗和生活情景中,毅然決定將珍藏了80多年的文物捐獻出來,但除了當年的那床藍色印染被單一時找不著外, 并將中央紅軍杯和紅軍壺捐獻給黃平縣革命歷史陳列館,為加強革命傳統教育貢獻出自己的一片誠摯心情。(廖尚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