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調整優化經濟作物種植結構上,大力發展夏秋蔬菜、早熟蔬菜、反季節蔬菜,建設凱里、貴陽、湘渝和珠三角重要的特色蔬菜基地。同時打造現代煙草農業基地單元,鞏固地方優質煙葉生產地位;擴大肉類總產量,提高牛肉、羊肉比重,加快建成貴州省現代牧草畜牧業大縣。重點支持肉牛、山羊、黑毛豬等特色養殖業;大力推進“稻魚鴨”共生復合生態系統工程,積極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業。
二是推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農業園區及產業基地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農科基地和協同創新中心。爭取為縣內蔬菜、烤煙、中藥材、精品水果、草食畜牧和稻田養魚6大重點特色產業分別組建專家團隊和科技特派員隊伍;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實現在黔東南率先創建農村信息化示范縣。
三是重點支持谷隴糯小米、線椒、翁坪黑毛豬、無籽西瓜等創建品牌,到2020年,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一體化認證15個以上;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商、郵政快遞企業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組織實施黔貨出山提升工程,農產品交易額年均增長50%以上。同時加強農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
四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使全縣2017年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政村全覆蓋,消滅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并爭創出1個以上省級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扶持5個合作社發展壯大成為農業企業,助推1個優強農業企業在“新三板”上市融資;培育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推手,著力培育一批省級、州級、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產值,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使2020年培育完成50家農業龍頭企業。
五是整合部門資源,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行全員規范化職業技能培訓,引導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新創業,大力培養一批能夠帶頭闖市場的農業企業家。爭取在未來4年內完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500名。
六是著力推進農業、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重點建設舊州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和浪洞森林溫泉鄉村旅游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區,打造形成重安江、舞陽河、平溪河“一江兩河”與高速公路、省道、縣道和鄉道休閑觀光農業帶。
七是大力推廣“三變”改革經驗,盤活農村資源、資產和資金,讓農民能夠長期分享股權收益,為農產品規;a提供土地、資金等保障。同時,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土地上市試點,通過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把已開發利用土地盤活存量,加快整合集約用地。
八是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擔機制;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廖尚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