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日報記者 吳會武 楊勇 楊光能 通訊員 楊理顯 那志奎
編者按:
2015年2月13日,李克強總理帶著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蒞臨黎平縣蒲洞村視察、慰問困難群眾,總理與蒲洞村民約定——讓群眾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時間過去一年,李克強總理視察蒲洞村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但該村的變化已令人驚喜:房子變新了,村寨變美了,生活變好了。
值此李克強總理視察蒲洞村一周年之際,本報記者迎著新春佳節的喜氣,于2月12日至14日,再次來到蒲洞村。踏訪山鄉侗寨,傾聽村民心聲,觀察記錄一年來發生在這片沃土上的顯著變化;感受蒲洞村在邁步全面小康征程中,煥發出的勃勃生機與活力;展示蒲洞村民鼓起勁來、彎下腰來、攜起手來,積極打造精準扶貧示范村、鄉村旅游創新村、新農村建設樣板村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2016年2月13日,正月初六。這一天,正好是李克強總理視察蒲洞村一周年紀念日;這一天,這個邊遠的侗寨,處處鑼鼓喧天、歌聲陣陣,村子的快速發展讓當地群眾的幸福指數倍增,細數過去一年的變化,男女老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時間就像一把精美的刻刀,短短一年里,就讓蒲洞這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一類貧困村發生了蛻變:房子變新了,村寨變美了,生活變好了。村寨里的每一棟新房,每一條道路,每一座戲臺、花橋和鼓樓,都是這一年建設成果的集中展示。“好生活方才起步 甜日子還在后頭”,在村民吳發才的新家大門口上,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副對聯。過去破破爛爛的危房,被改造成磚混結構的新房。看到自家的變化,吳發才心中的喜悅溢于言表,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呢。
他說:去年2月13日,李克強總理與蒲洞村民有過約定——讓群眾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現在,蒲洞村像吳發才家這樣,進行危房改造的農戶已達200多戶。短短一年的時間,村民們親眼見證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鱗次櫛比的灰白小樓,已代替了破舊低矮的小木屋;泥濘的鄉間小路,變成了寬闊的石板路。村容寨貌煥然一新。
就算是春節里,蒲洞村也不再閑著。大排練的歌聲縈繞山谷,大建設的氣息撲面而來,到處都是繁忙的景象。
鼓樓下,一群外出務工返鄉青年,正在規劃新的一年村里基礎設施如何建設;卡房里,老人們正在談論怎樣裝扮自家的新房……
這幾天,村民林永奎沒有閑著,他利用春節難得的晴好天氣,修好了自家的化糞池。他說:“再過兩天,我們蒲洞就舉辦感恩節了。如果客人來了,讓他們去上茅廁,那就丟我們蒲洞的丑啦。”
蒲洞在對全村200余戶民房進行危房改造的同時,同步實施改廚、改廁、改灶、改圈和房屋周邊庭院環境衛生整治。“政府對改廚、改廁、改灶、改圈都有補助,這樣既改善了衛生、美化了環境,又方便了群眾,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目前,已經拆除亂搭亂建豬牛圈、廁所150個。”蒲洞村主任吳遠榮說。
點上整治是基礎,面上改觀是目標。
為確保村容寨貌整治成果,村里正在建設兩處集中圈養區。村里需要養豬、養牛的家庭,只要到村里去登記,就可以在集中圈養區里分得牛圈和豬圈來進行養殖。蒲洞村還通過推行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和集中修建公廁的方式,徹底清理露天糞坑,并實行了“村集體主導、村干包保、保潔員負責、農戶分區包干”的常態保潔制度,保持村莊潔凈。
一年來,黎平縣按照“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加快蒲洞村水、電、路、房、寨、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對210棟房子實施了危房改造,對121戶家庭人口多、住房緊張又無宅基地的村民,在規劃的新區進行建房。對80戶申請生態移民搬遷的群眾,通過生態移民政策搬遷到縣城居住。截至目前,新寨門、戲臺和三座花橋已經建成,4G網絡開通到了村里,鼓樓、卡房、糧倉等傳統建筑已完成維修,寨內停車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幼兒園主體工程已完工,小學校園維修改造已完成,村衛生室擴建工程已經完工。一個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的新蒲洞,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此外,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蒲洞加快了綠化家園行動。目前,新建花壇20座,在房前屋后等空地栽植紅豆杉、楠木、桂花、桃、李、楊梅等苗木共計7652株。種植紫薇、木槿、山茶花、紫玉蘭等共計1200余株。發動群眾在學校、房前屋后、寨內、寨頭、公路沿線等地種植杉樹苗、大桂花樹、紅豆杉、楠木、紫玉蘭等44140株。
時隔半年,在四川上大學的吳浩放寒假回家。他發現,現在的蒲洞與他記憶中的蒲洞已經大不一樣。記憶中的家鄉,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這是新建的花橋,以前只是一根木頭搭過去,走起來非常不方便,特別是下雨天,非常滑,很危險,現在新的花橋建起來了,又大又寬,漂亮極了。”吳浩指著新建成的花橋興高采烈地說。
貧困戶林憲平,隨著總理的慰問而成為備受大家關注的人物。
現在,他的老房已經被征用,作為建設村史館永久使用。今年春節,他已經搬進了新家。跟以前那個嘎嘎作響的危房相比,林憲平的新房不僅漂亮、干凈,房屋廚房、臥室、衛生間一應俱全。“等房屋裝修好了,我準備在這里搞個民居旅館,招待游客。以后我自己當老板,不用再出去打工了。”看著自己的新居,林憲平有了自己的打算。“我們不但住上了好房子,村里還建成了休閑娛樂中心,還有一些紀念性的場所。這些都是我們蒲洞的寶貝,是留給未來的文化符號。”在貴師大讀研究生的吳金玲回到家后,看到建設中的新蒲洞以及即將完工的村史博物館,激動地說。
如今的蒲洞,房屋改造成了小別墅,路邊空地搖身變成了花壇庭院,精致華麗的鼓樓、花橋拔地而起,行走在蒲洞村里的小康路上,迎接我們的,是一個煥發著勃勃生機與活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蒲洞,這個過去偏僻落后、臟亂差的村莊,僅用一年的時間,便給人以驚喜,實現了華麗蛻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