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水口鎮滾正村是一個侗族村寨,這里的侗族文化厚重古樸而又多彩,近年來,當地政府在滾正推行吸引游客進行深度體驗的鄉村旅游開發,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子,讓這個古老村寨一時變得風生水起。
黎平縣滾正另辟捷徑發展鄉村旅游紀實
80%的農戶還在使用古老的器具
走進滾正村,穿越一片綠化帶,再經過一座橋、爬一座小山坡,就到了寨子中央球場壩了。球場壩和鼓樓僅一墻之隔,盡管二者高度不一致,但互為依靠。
走到鼓樓下,放眼看滾正侗寨,感覺就出來了。整個大寨子分為了三部分,分立在三個山頭上,對鼓樓和廣場形成了半包圍之勢,然后村寨的外圍,就是植被很好的山地,可謂青山環繞。
黎平縣滾正另辟捷徑發展鄉村旅游紀實
記者走近這個村寨的時候,是黃昏時分,太陽正在落山,余暉還在,在山坡上干活的當地村民,陸續趕回家了,他們有的挑著簍子,簍子里有草和工具,有的趕牛和羊群,大家匯集在一起,走在鄉間小路上,有說有笑回家,悠閑自得,讓人羨慕。 而在距離鼓樓不遠處的幾丘水田里,有幾位年輕人正在忙碌,借助相機鏡頭,記者發現他們正在使用一個竹簍子罩魚。“這竹簍子,放在有魚的水田里,魚兒要被他筐住的話,活動空間大大縮小,只能束手就擒,這竹簍子,是我們這個地方的村民在深水區捕魚的神器了。”滾正村駐村干部陸明坤。 說話間,抓魚的幾位年輕人就得手了,田埂上還有兩位女青年,見狀她們手舞足蹈的,非常開心。事后記者遇見了她們,獲知她們是滾正走出去的大學生,此番正在貴州大學就讀。 在村寨中走訪時,村民吳仟安家屋內傳來了“咚咚”的聲響,記者被這種聲音吸引住了,走進看時,原來是他的家人正在舂碓。說起碓,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是用來搗爛玉米、大米等物品的器具,由碓窩、壓力錐和重力橫木組成,碓窩由石塊打制而成,一般安放在地面上,壓力錐則安放在橫木的頂端,橫木中間有一個支點,橫木的尾部,是供人踩踏使用的。 人們在使用碓時,將需要搗爛的物品放置在碓窩里,然后借助重力橫木中間的支點踩踏橫木的尾部,橫木頂部的壓力錐就抬起來了,然后放下,壓力錐就插如碓窩,如此反復,便可將物品搗爛。
吳仟安說,像這樣的碓,他們村寨里,目前還有80%的農戶在使用,現今有了電磨,不再用它來舂米,主要用來制作米粑。“其實,我所說的米粑,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將材料搗爛然后制作出來,但是那個味,就是趕不上用碓舂出來的。”吳仟安說。 晴耕雨讀下的鄉間旅館 參觀了吳仟安家的碓,記者在村寨中看到了很多珍奇,包括精美的民族服飾、精致而古老的勞作工具等,讓人大開眼界。 “我們這里,還有一個寶貝。”駐村干部陸明坤說,那就是歌,這里有侗族大歌、有河歌,可不要小看,滾正的村民,說起唱歌,個個是好手,現在滾正在開發旅游了,將要組建各式各樣的歌隊,為接待游客服務。
據了解,滾正村是一個有著82戶農戶370位侗族鄉親的侗族村寨,長期以來,這里的侗族同胞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就是到了現在,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也比較少,因此,獨居特色的地域文化很少受到外來沖擊,保存完好。
幾年前,有從京城來的干部進入滾正村進行扶貧開發方面的踩點,走訪之后感觸頗受,建議在這里進行鄉村旅游開發。
“鄉村旅游開發并不是稀奇事,全州各地都在搞,但是京城來的徐主任的想法卻與眾不同。”陸明坤說,因為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滾正的旅游定位就是吸引游客進行深度的體驗。
何為深度體驗呢?陸明坤的解讀,將道理簡單化了:就是游客進入滾正后,要住上幾天,玩上幾天,觀滾正的民族文化珍寶,體驗農耕生活…… “這種發展旅游的模式,我認為比較符合滾正的實際情況,這樣可以避免因過度開發造成對資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資源的破壞,對游客,尤其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端游客會很有吸引力。”陸明坤說。 確定發展思路之后,在各級各部門的幫助下,滾正村的進村公路變得更加漂亮了,村寨主干道,建起了綠化帶。
在村民中興起了“茅廁革命”、“改灶行動”……村中遍開“文明之花”。 一些村民不失時機建起了鄉間旅館。 在采訪中,貴州都市報記者走進了一個叫“聽泉別墅”的旅館,外觀上看,它就是一座改造過的木屋,但房間布置得很精致,不僅所有工具一應俱全,而且擺設很有講究,具有觀賞性,每個房間里還放上了幾本書。 “這家旅館的主人龍成義是很有想法的,他就是植入了晴耕雨讀的農家情趣,很有味道。”陸明坤說。
目前,當地政府和部門正在通過鄉居眾籌扶貧模式對民居進行改造,以提升其居住功能和觀賞性。據了解,整個項目準備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全村70%民居的改造。改造后的鄉村自然會具備商業價值,鄉居田園生活可吸引健康人群中長期養老、養生、休閑度假者到鄉村居住,旅居者們便可以為鄉村農戶帶來資源收入。 北京的來客 與眾不同的發展模式,讓滾正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今年春節,有三位“背包客”慕名來到了滾正村,村民們一打聽,是從北京來的,他們打算就在滾正過年,感受這里獨具特色的“年味”。 三位游客就下榻在了聽泉別墅里,白天,他們除了和當地村民吃飯、喝酒,然后就是參觀村容寨貌,因為春節期間天氣好,他們還攀爬到附近的高山上,看看風景。晚上,就和村民們一起,唱侗族大歌,聽聽在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 “他們對這里的文化很感興趣,看到村民們唱侗族大歌的時候,還用微信進行直播,還說了微信的點擊量突然增大了很多。”村民吳仟安說。
陸明坤告訴貴州都市報記者,這三位游客在滾正住了一個多星期,和當地村民都“混”熟了,走的時候,村民們端酒相送。“獲得這么高的禮遇,他們說還是頭一次。”李明坤說,三位游客表示,一朝牽手,朝朝牽掛,他們爭取每年都來。 北京游客的到來,是滾正推行獨特鄉村旅游模式之后,接待游客的一個縮影。
水口鎮黨委書記趙永安說,滾正的旅游模式我們是很有信心的,但是需要的是慢慢的做,不斷進行總結,現在貴廣高鐵、滬昆高鐵已經開通,廈蓉高速廣西境內也即將開通,處在廈蓉高速沿線的滾正村,必將會漸入佳境。(羅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