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興侗寨傳統文化習俗異彩紛呈,氛圍濃郁,其中的“食鼠習俗”別有風味,獨具特色,系侗寨飲食方面典型的并區別于其他鄉村的文化元素之一。千百年來,“食鼠習俗”的生活方式、文化內涵、寓意風趣、精神風貌等,不僅歷史地記錄著侗族人民生態自然、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更升華為侗寨質樸的個性標簽,精彩的生活片段,和睦的信息描繪,經典的秋冬色彩,季相的物候景觀。
秋后制捕器,習俗備戰忙
立秋之后,山鼠忙碌“秋收冬藏”,活動比較頻繁,絡繹范圍主要聚集于稻田、紅薯地、油茶地、核桃地等。這個季節,食物豐富,氣溫適宜,空氣新鮮,山鼠易于覓食,肌肉十分肥香,即使捕到的山鼠長時間存放也沒有腐臭味,這個階段是侗家人捕鼠食鼠的黃金時間。侗家人秋后的樂乎忙乎,完全可以從他們的捕鼠習俗里知會感觸。春夏的“消耗”以及漫長的捕鼠期待,讓他們興高采列,他們平常念叨的“捕鼠”口頭禪,需要經過春夏之后愿望方能實現。因此,秋后捕鼠備戰,成為侗家人的生活之首,這個時候,他們整日忙里忙外,忙于上山伐竹制作捕鼠夾,忙于籌劃持久的野戰去向,忙于尋找和睦的捕鼠伙伴,忙于籌備遠程的行軍衣物,忙于預備露宿的生活用具……。他們一切的忙碌,都為“食鼠習俗”做準備,為“食鼠習俗”做規劃,為“食鼠習俗”添異彩。
擴展新視野,融入大自然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深居大山的侗家人,把大自然詩意般地寄托為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精神家園。他們與大自然共同審美生命,感受陽光的溫暖,感受自由自在的愉悅,感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樂趣。捕鼠季節,他們帶著孩子親近大自然,帶著家人回歸大自然,帶著學徒“心地除四害,爭當捕鼠王”,并將大自然的地質、地貌、文化、氣候、景觀等帶回家,擴展大家新視野,開發大家新思維,深化“捕鼠理念”“食鼠習俗”和“食鼠文化”。
食鼠風情美,成就異彩畫
滿載而歸的捕鼠能手,總要宴請闊別多日的親朋好友、兄弟姐妹們到家里來團圓吃鼠肉,分享自己許多天以來的“戰利品”,大伙一起“擺龍門陣”,談談生活,聊聊心事,一方面示意自己“農閑勿忘耕”“仗劍走天涯”感受外面世界繁華,另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捕鼠技能以及遠征凱旋后的榮耀。至于捕鼠戰果和排名,大伙也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山鼠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有補腎之功,能治小孩尿頻尿床等癥,因此,山鼠代表著侗家人生活中珍貴的食品、藥品和禮物。另外,侗家人稱“‘山鼠’‘鼠姑’‘如影隨形’”,這意味著“食鼠文化”在侗家人的腦海里,已經膾炙人口,已經上升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侗家人食鼠講究排場,闊氣一點的人家,客人達五六桌,老人孩子、姑娘小伙圍著長桌或大圓桌,共享“鼠肉干”“鼠肉鮮”等美食,有意識的年輕男女,相互歌唱敬酒通宵達旦,甚至于在“食鼠習俗”里,相互叩開了“對方門”,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飯罷茶畢,主人家常以鮮鼠肉或干鼠肉贈送貴賓,以示相互友誼,相互尊敬,以示家人健康,以示自己系侗寨里“食鼠習俗第一家”“捕鼠技能第一人”,以示自己“勤勞”生活“肥沃”,同時也默契地向眾人間接性地釋放信號,意識自己是個稱職的“捕鼠傳承人”。至于年輕小伙和姑娘們相互間贈送鼠肉禮物,寓意則更加深刻,文化信息則更加濃郁。
秋冬家常菜,相沿成習俗
秋冬季節,山鼠美食和山鼠待客成為肇興侗寨的家常特色。這個季節如果他們沒有山鼠美食上桌,就像是“六月六”節(肇興侗寨不過端午,只過“六月六”),缺了粽子一樣那么焦躁。這個季節,侗寨崇尚鼠,凡有客人者,一切以鼠為貴,一切以鼠拉家常,他們崇尚鼠的傳統,為侗寨的秋冬,增添了幾許生氣。
山鼠難捕,需要智慧,鼠肉宴客,需要日月。創辦山鼠家宴,需要消耗他們多個工作日,需要積累他們多天勞動成果。因此,山鼠美食在侗民們心里特別顯貴,是侗民們秋冬結交親朋、鏈接情誼的重要媒介,是侗民們邀請客人最好的理由,尊敬客人最美的表述。
侗家人注重儀式情感,在日常生活的態度上,他們契合自然時令,依托食鼠習俗,團結鄰里村寨,活躍生活氛圍,演繹了肇興侗寨秋冬“吃相思”“多彩食鼠俗”。(吳志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