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城市資源”帶動精準脫貧。即把社會停車場、洗車場、加油站、城市基礎設施管理與維護、建筑企業用工、小區物業管理、環衛服務等“穩賺不賠”的城市公共資源整合到經營企業,開發提供就業崗位,讓貧困戶采取參股分紅、直接就業兩種模式,解決農村貧困戶資源缺、就業難、增收難問題。
一是經營性項目帶動扶貧。將經營性項目資產量化,將不高于49%的股權公開由貧困戶認籌,貧困戶以量化的財政扶持資金或每戶5萬元的“特惠貸”資金為股金,注入國有公司,分享城鎮資源帶來的紅利,實現占股保底分紅,帶動貧困人口精準脫貧。通過整理,全縣計劃經營項目13個,總投資5050萬元,貧困戶入股379戶,入股資金1694.5萬元,根據黔扶通[2016]9號《關于改革創新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指導意見》中“保底分紅方式貧困戶年分紅比例原則上不低于入股扶貧資金的5%并逐年遞增”的要求,結合實情,計劃年分紅比例不低6%,力爭達到8%,年計劃分紅100-150萬元。二是直接就業帶動脫貧計劃。開發城市協管、園林綠化、泊位停車管理、環衛服務、小區物業管理、建筑務工等崗位解決就業。通過上述兩種方式,計劃到2018年實現入股分紅379戶、解決就業681人,其中,2016年計劃入股分紅66戶、解決就業 89人;2017年計劃入股分紅80戶、解決就業221人;2018年計劃入股分紅233戶、解決就業371人。“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即貧困戶采取“入股分紅”和“抱團發展”兩種扶貧合作模式實現貧困戶和企業的共同發展。一是入股分紅模式。在貧困戶自愿的前提下,用量化到戶的財政扶貧資金(每戶不超過2萬元)、特惠貸資金等入股企業,用于發展產業,入股合作周期原則上為3年,一個周期結束后,在同等條件下,企業優先作為合作對象考慮。貧困戶不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企業獨立經營,年底實行利潤按股分紅,或按約定時間進行保底分紅,原則上年保底分紅資金不得低于股本金的6%。二是“抱團發展”模式。采取“一村一品,一戶一技能”方式,由企業以“訂單農業”方式帶領貧困戶共同發展。企業與貧困戶簽訂生產購銷合同后,貧困戶用量化到戶的財政扶貧資金(每戶不超過2萬元)、特惠貸資金,按企業要求的生產標準和品種自行組織生產。企業按照合同規定價格回收農產品,實現抱團發展。通過上述兩種模式,計劃到2018年,力爭實現建成無公害商品蔬菜基地4萬畝 、精品水果基地3萬畝,中藥材基地1萬畝,稻魚工程基地2萬畝,三穗鴨1400萬羽,創建農業產業園3個,每年新增龍頭企業2個以上,新增合作社25個以上,新增貧困人口就業崗位300個以上,帶動全縣1.7萬人貧困人口以上通過發展農業產業獲得持續收益,達到脫貧致富目的。“就業創業”帶動精準脫貧。通過建立全縣貧困家庭貧困家庭臺帳信息,精準掌握全縣1.9萬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勞動力資源中的就業創業對象的技能水平、培訓意愿、就業創業意向、轉移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情況,以提升就業創業技能水平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著力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轉移就業、技能扶貧、就業扶貧、創業扶貧等精準扶貧,建立各部門聯動就業扶貧機制,通過貧困勞動力充分就業,促進全縣貧困家庭盡快脫貧。力爭2016年完成培訓900人,其中,建筑工60人、物業管理60人、電子裝接工600人、種養殖培訓60人、電子商務30人、崗位培訓60人、家政服務30人。到2018年底,重點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戶4619戶至少一戶一人就業創業培訓(其中:2016年第一批772戶、2016年第二批251戶、2017年1839戶、2018年1757戶);全縣有培訓意愿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培訓率達到95%(其中貧困村青壯年勞動力培訓率達到100%)、轉移就業率(貧困家庭至少1人轉移就業)達到95%,有創業意愿和創業能力的貧困家庭勞動力自主創業成功率達到30%以上。 (三穗縣扶貧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