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楊平 攝影報道) 2月18日,天柱縣遠口云潭灣楊氏宗祠落成慶典上,楊氏宗親上千人齊聚一堂,廣西、遵義等地的楊姓宗親代表也前來祝賀。“以宗祠為平臺,構建民族大團結”成了楊家人的共識。
氣勢宏偉的楊氏宗祠
宗親送來的“民族團結 共同繁榮”牌匾
據了解,國家重點工程白市電站于2013年蓄水后,云潭灣原本年久失修的楊氏宗祠被湮沒,宗祠復建成為了楊氏一族的殷切期盼。
經楊氏族人多方論證選址,決定在距遠口大橋百余米的大俺濠建設新宗祠,并在云潭灣楊氏總祠理事會60余名成員的發起下積極捐款,籌到捐款共計5357658.00元,加上宗祠搬遷所得的政府補償款51萬元,宗祠建設一共投入了5867658.00元。宗祠總寬36米,進深42米,占地面積為1512平方米,結構設計為“三進三層”,第一、二進為舉辦各種活動的場所,第三進為大殿,專為供奉先祖。
祭拜先祖并敬香
慶典當日,熱鬧非凡,楊家人一起給先祖上香祭拜后,各種精彩節目輪番上演,不僅有動聽歌聲,還有苗侗民族舞蹈、現代舞、耍龍燈、武術表演等等,一陣陣的掌聲歡呼聲隨著鑼鼓鞭炮聲把慶典儀式推向了一波又一波高潮。
據介紹,公元1334年,原居住江西昌府豐城縣柿源村的楊朝宗(楊震第38世孫)任浙江臺州府刺史,因金人叛亂告老還鄉。所生六子:長子承恪,次子承都,三子承憲,四子承國,五子承基,六子承泰,人口眾多,某年遇災,因困難兄弟商議各自外遷,承恪、承都、承憲、承基兄弟四人于公元1357年遷入湖南會同口七里定居,15年后,因人口多,兄弟商議再分遷各地,承恪分遷黎平三郎司,承憲分遷貴州大定、四川秀山,承基分遷氵舞陽、凱里掛丁、排羊、灣溪、開陽等地,承都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遷入天柱遠口東門頭布春寨,現高坡至五噸墦千家寨,定居31年所生一子政隆,孫通諒、通誠,又于公元1430年遷入云潭灣,承都第四代孫玉宣、玉玟分住茅坪上鸕鶿,玉祥分住四川大足縣等地,昌景之子順朝分住安架、榕江寨蒿,順庭分住廟腳、寨頭,順榮分住姚家溪、長坡頭、老路口、要津溪、小江長嶺坡、錦屏永寧、湖南楊家坪、戈云等地,順貴分住姚家溪、橋頭。昌昊分住云潭灣沖頭園、溪腳、新樓腳、上下月背山、遠口老寨、錦屏高壩、劍河岑松、屯州。昌文分住矮寨、平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