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心中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感覺人輕松了好多......”2016年7月6日,18歲的女孩楊澄澄(化名)拿著新辦到身份證,高興地對筆者說到。
據了解,女孩是貴州省鎮遠縣江古鎮村民王某亮的外甥女。今年5月份,鎮遠縣公安局江古派出所民警在走訪中了解到,王某的這個外甥女目前在三穗縣打工,因為18歲了,沒有戶口也沒有身份證,不但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麻煩,更是遭受他人的歧視,她對外公說:自己不想活了!
澄澄拿到戶口
民警調查發現,女孩的父親楊某現年39歲,是貴州省天柱縣渡馬鄉人,母親王某蘭是王某亮的大女兒。楊某和王某蘭系在沿海地區打工認識,1994年兩人結婚(舉辦婚禮但未領取結婚證),1998年10月6日兩人的女兒澄澄在天柱縣出生。澄澄出生后,因楊某還想要一個男孩,就沒有給澄澄辦理出生證等任何手續。1999年,王某蘭罹患癌癥去世,楊某就將一歲多的澄澄扔給她的外公外婆,一走了之。
在外公外婆的悉心照料下,澄澄健康快樂成長著,也順利地進入當地小學、中學讀書。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澄澄的外公外婆一直想把澄澄落到楊某的戶口上,就沒有去當地派出所申請。而當地派出所雖然在走訪中了解到這種情況,但根據當時的戶籍管理制度,也只能將澄澄列為“外來人員”管理。
轉眼間,2013年,澄澄快16歲了,要進入中考,生平第一次她才知道人是需要有戶口、身份證的。但澄澄的外公跑了天柱兩次,澄澄本人也去過天柱,還與父親在電話里發生了爭吵,但楊某就是拒絕協助將澄澄落戶到自己的戶口上。經了解,楊某已經再婚,并且生育了一個兒子。
因為這件事情影響到學習,澄澄的中考成績不太好,澄澄也無心再學,就回到家中幫助外公外婆做農活,也漸漸地將戶口一事淡忘。直到年長到18周歲,澄澄在鎮遠周邊縣市打工謀生,在尋找工作中因無身份證四處碰壁并遭人歧視后,澄澄又想起了自己18年來無戶口的事情。母親早逝,父親拋棄自己,悲從中來,令澄澄有了輕生的念頭。而此時,距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已有半年時間。
據介紹,了解到澄澄的這一情況后,本著急民之所急的思想,江古派出所副所長楊勝斌于6月8日遠赴天柱縣渡馬鄉,想找到澄澄的伯父,看能不能將澄澄的戶口上到其伯父的戶口上,但未找到人。6月24日,楊勝斌再赴天柱渡馬,與當地派出所協商,看能不能給澄澄上戶口。根據戶籍政策,沒有出生醫學證明、且年滿14周歲以上無戶口人員申報戶口登記,屬補登、補錄戶口。天柱戶籍民警告知楊勝斌,要想澄澄落戶到天柱,澄澄需按規定與楊某進行“親子鑒定”,才可以辦理補登、補錄澄澄的戶口。楊某如果愿意幫助澄澄,又豈會在澄澄、江古派出所民警幾次請求下拒不露面?楊勝斌知道同行也是在依法辦事,只得遺憾返回鎮遠,并將情況向治安大隊和分管局領導匯報。
民警在為澄澄進行調查詢問
接到江古派出所的匯報后,鎮遠縣公安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祖斌高度重視。張祖斌認為,鎮遠縣公安局可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意見》第二條第八款:其他原因造成的無戶口人員,本人或者承擔監護職責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提出申請,經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調查核實后,可辦理常住戶口登記。為澄澄辦理戶口登記手續。在張祖斌的督促下,公安局戶政中心、江古派出所迅速與當地計生、教育等部門進行調查核實。在獲得完善手續后,7月6日,張祖斌帶領戶政中心負責人等人,深入到江古派出所,與江古派出所民警一道,現場為澄澄辦理常住戶口登記手續。
經辦理,澄澄當天就在江古派出所和戶政中心分別拿到了戶口簿、臨時身份證。
“終于,我也有身份......證的人啦!”拿到證的澄澄幽默了筆者一把。(龍冠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