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綠茶、思州灰煎粑、思州柚……如今,農村電商的高速發展、電商與扶貧的深度融合,不僅為思州農產品打開了網銷全國的“綠色通道”,還鼓起了當地貧困群眾的“錢袋子”。
在距岑鞏縣城13公里的大有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的負責人蔡登宇根據時令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當地貧困戶的菜籽油、竹筍、樅樹菌等土特產通過互聯網賣到全國各地,再把群眾所需的生活用品以優惠的價格從網上淘回來,實現了雙贏。
“以前地里的苞谷一熟,我就開始犯愁,既愁銷路,又擔心賣不出好價錢。”貧困戶蔡老國說,“現在不一樣了,有了農村電商,不愁銷路,還賣了個好價錢,去年地里的苞谷收成后,穩穩當當就賺了一筆。”
蔡老國是大有鎮中洞村的村民,去年,得益于縣里開展的“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在當地政府扶貧部門的幫助下,他種植的苞谷通過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的平臺,在互聯網上賣到了每斤1.2元,1600余斤苞谷,不到兩天的時間就銷售一空。
岑鞏縣地處云貴高原向湘西過渡的斜坡地帶,境內山巒重疊,河溪縱橫,資源豐富,除了思州柚,綠茶,石硯外,當地多種中藥材和樅樹菌、蕨類等優質特色“山珍”,“藏在深山人未識”。
“我們把特色‘土貨’賣出山門,把時興“洋貨”賣下基層,憑一部聯網手機,隨時隨地就把生意做了。”3月20日,正在手機上與客戶互動的蔡登宇說,“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讓他找到一條致富新路。”
為了讓農村電商更好地助推精準扶貧,岑鞏縣在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電商產業園和鄉村服務站點建設。建成了“云上思州”電商平臺,實現“鄉鄉通寬帶”和“村村通電話”,網絡無縫隙覆蓋縣域范圍全境,為縣內20余萬人口提供優質網絡服務。
“春賣筍、夏賣蕨、秋售菌、冬銷柚……”在蔡登宇看來,當地豐富的土特產資源讓他的銷售每個季節都有不同于其它季節的新貨。
憑借著獨特的資源優勢和便捷的物流條件,蔡登宇的特產銷售額月達40余萬元。現在,他的生意做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
圍繞新農村、新經濟的發展思路,岑鞏縣大力發展電商扶貧,形成“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帶動模式。同時,鼓勵和扶持有一定知識文化水平的農民參與電子商務創業,培育了一批互聯網時代的“新農民”和新型電商創業“網軍”。通過構建“倉儲配送一體化運作平臺”,打通生產、倉儲、物流等環節,讓產品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觸網”,使其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動力、新引擎。
目前,該縣有村級電商服務站點50個,正式運作16個,覆蓋1.5萬貧困人口,幫助農戶通過網絡渠道銷售農特產品1050萬元。淘寶店達到27家,微店達到46個。去年實現電商交易1.62億元,帶動就業237人。(吳壽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