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萬畝桃林一天吸引5萬多游客,刷爆微信朋友圈,讓眾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粉絲們千里尋芳后大呼過癮,這樣的事就發生在岑鞏縣客樓鎮。
不通高速,不通水運,更沒有機場,一片桃林藏在深山,為何客如潮涌?4月10日,記者來到客樓,探尋“桃花源”火爆之謎。
路上的車子很多,沿著公路盤旋而上,溫度慢慢降下來,感覺到明顯涼意的時候,客樓到了。在安山村的德福酒樓里,擇菜、洗碗、打掃……伙計們忙得不亦樂乎,老板李德福的電話響個不停,“抽空”才能跟記者聊幾句:“臘肉、香腸、時令農家蔬菜和野菜這些土貨,平時看著不值幾個錢,游客卻喜歡得很,我們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以前的客樓,可沒有這片爛漫的桃花,有的只是“偏”和“窮”。這里地勢高,海拔在850米至1500米之間;氣溫低,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交通不便,距離縣城75公里,毛坯山路十八彎,被當地人譽為“高原屋脊”和“涼鄉”。惡劣的地理條件阻礙了客樓鎮的發展步伐。
“在縣城,客樓人很好辨認,只要是穿得又厚又臟的,就是了。”過去客樓人自給自足,奉承著手里有糧心中不慌的觀念,偶爾拿些土貨到縣城賣,總顯得格格不入。“很多老人沒出過村,有的生了重病去縣城住院幾天,回來竟還成了談資。”村支書陳智說起過去的閉塞落后,頗多感嘆。
如何突破藩籬,尋求一條致富路?客樓人一直在努力。
17年前,陳智往返于湖南芷江與客樓之間批發水果賺錢養家。慢慢地,他積累了一批客戶資源,返鄉投資10萬元建起了水蜜桃“種植示范園”。3年后,陳智的水蜜桃樹開始掛果,高寒氣候種出來的水蜜桃品質上佳,當年便創收8萬余元。
陳智的成功讓當地政府意識到,當地繁茂的植被和涼爽的氣候才是客樓人脫貧致富的最大法寶。2003年,客樓鎮以“一村一品一特”為理念,積極發動當地群眾種植水蜜桃。目前,該鎮78名農戶共投資近700萬元,種植水蜜桃近1萬畝,建成“農家桃園”景點50余個。水蜜桃成了全鎮的支柱產業。
順勢而為,客樓鎮政府以花為媒,走上“農文旅”產業一體化發展之路。連續兩年舉辦、一次比一次火爆的桃花節印證了這條路的正確。
今年,當地政府提前運用微信等新媒體廣泛預熱,吸引大眾眼球;
充分結合當下熱播影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桃花元素,制造新聞話題;
制定交通導圖,方便游客避開擁堵路段,并廣泛傳播;
除了賞桃花,還推出古老神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儺戲、香把車等文旅精彩內容;
……
天時地利人和,今年客樓“桃花節”再次大火,一天之內從四面八方涌來了5萬多游客。“連備用房都被搶光了。”德福賓館老板滿臉笑容,就連一些臨時家庭旅館也一房難求。“慕名而來的客商也不在少數,今年的桃子已經預訂一空,只盼著有個大豐收。”陳智說。
讓村民沒想到的是,火爆的賞花經濟還拉動了當地產業發展,不僅餐飲、酒店火爆,養蜂產業、林下養殖、鄉村旅游也是一片紅火。
“春天一到,千畝油菜花、萬畝桃花,還有烤煙、水稻……客樓一片繁花似錦,養蜂再適合不過。這是我們增收致富的‘甜蜜事業’嘞。”說起養蜂,下寨村龍山組蜂農羅德連有說不完的話,“我今年養蜂10群,年收入至少2萬元。”
十里桃花成就了今天的新客樓,小康樓如雨后春筍,小轎車一輛接著一輛,網上娛樂和購物風靡小鎮……
“現在我們的吃穿住行跟縣城無異。”陳智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羅梅 余光燕 徐學練 張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