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錦屏縣堅持“做大新城、做特老城、做精古城”的城鎮建設發展理念,按照功能屬性、區域特色、生態環境、人文風情等不同因素,精心打造“資源稟賦型”“文化內涵型”“優質生態型”“苗侗風情型”系列特色小鎮,不斷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
培育“資源稟賦型”產業小鎮
選擇有基礎、帶潛力、能成長的工業門類,吸引企業入駐,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如該縣敦寨鎮利用“經開區”“農業產業園”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木材、石材精深加工業和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截至目前,該縣已入駐經開區的企業達18家,投產企業16家,區內企業稅收完成0.17億元,營業收入完成8.04億元。龍池產業園區已入駐企業5家、發展專業合作社20家、微企8家、家庭農場16個、種養業大戶22戶,建成柑橘、提子、藍莓、草莓等精品水果采摘園基地1.5萬畝,套種經濟作物0.3萬畝,林下養雞10萬羽,種植鐵皮石斛123畝,優質蔬菜1300畝。該縣精品水果產業年總產值達1.2億元,直接受益農戶1500戶,戶均年增收1.5萬元,有效解決當地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全年經營主體支付農民工勞務工資638萬元,年人均勞務收入1.2萬元。產業核心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萬元,實現貧困人口脫貧600余名。創建5類精品時令水果采摘園和鄉村旅游景點——敦寨鎮雷屯村,2017年一季度實現旅游收入152萬元。
塑造“文化內涵型”觀光小鎮
將文化內涵與城鎮建設相結合,塑造歷史脈絡明晰、文化獨具魅力的風情小鎮,如該縣隆里古鎮,自身具備獨特布局、保存完好的600多年歷史明代軍事城堡,是全國重點文物(隆里古建筑群)保護單位,是中國與挪威王國國際合作“貴州生態博物館群”之一,享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漢文化孤島”等美譽。該縣立足隆里古鎮實際,明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省內一絕”的定位目標,整合軍屯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王昌齡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以及隆里古鎮群眾“唱漢戲、吟故事、玩龍燈”三大民族文化,重點打造明代軍事屯堡、漢文化、“花臉龍”“狀元”文化和龍標書院等文化品牌,構建具有濃郁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群,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提升隆里古鎮品牌價值,塑造“旅游管理創新示范區”。2015年,隆里古城(原稱)旅游景區被授予國家3A級旅游景區稱號。2016年,隆里古鎮(現稱)景區共接待游客64萬人次,同比增長59.2%,實現旅游總收入1.79億元,同比增長85.1%。
推出“優質生態型”度假小鎮
該縣自然生態資源豐厚,森林覆蓋率達71.9%,位列全省第4位,享有“杉木之鄉”美譽,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2016年,中央將貴州納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將錦屏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該縣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進一步創新理念、突出重點,積極打造“富美”生態旅游小鎮,如該縣河口鄉,是三板溪電站蓄水后,仰阿莎湖庫區第一個民族生態旅游鄉鎮,境內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6.4℃,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旅游資源豐富,自然風光旖旎,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厚重。有“百年環保第一村”——文斗苗寨、青石文化故里--瑤光千戶苗寨、三板溪湖度假村-——裕和苗寨和韶靄苗寨、烏斗溪瀑布群、青山界萬畝草場和九十九眼天池,加池清代四合院,河口鄉瑤光李家大屋(毛澤東同志過瑤光曾住地),享有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稱為我國乃至世界現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統、最集中的林業契約文書。
建設“苗侗風情型”民族小鎮
該縣作為苗侗群眾聚居區,各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各種獨具特色的節日、歌舞、服飾、民居、飲食等民族文化,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刺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隆里花臉龍、侗族歌簦、十二詩腔苗歌、新化舞獅、侗族婚嫁習俗等,通過利用獨特的苗侗習俗大力發展苗侗風情小鎮,如固本鄉積極打造“四十八苗寨”本土風情,塑造“東莊十二詩腔”“控俄苗歌”地方品牌,做好苗年文化、古詩詞文化等民間文化的開發與利用工作,每年舉辦的“四十八苗寨歌會”吸引周邊縣市2萬余人前來參觀。如彥洞鄉地處侗鄉腹地,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所屬“九寨社區”是中國北部侗族的典型,既有北侗的文化特質,又有南侗的文化品格,民居、服飾、歌舞等別具一格,尤以瑤白“擺古文化節”聞名,堪稱九寨侗族文化的源頭、根基和重要傳承方式,是侗族個性特征與獨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黔東南獨樹一幟的民族文化。(蔡甜甜 鄧金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