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花橋下,鼓樓邊,消防安全記心間。9月18日,黎平縣地坪上寨、肇興、地捫、黃崗等百里侗寨展開了拉網式的排查安全隱患。由黎平縣消防大隊工作組下到重點旅游村寨,對消防器材檢查維修,同時指導各村開展消防應急演練。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陸書明 攝
黎平百里侗寨肈興、地捫等國家級重點民族村寨的木板房是山地侗族的傳統建筑,雖然地處深山,經歷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它的木板房群落組成的街道、民宅、廟宇、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這里的木板房群落依山傍水而建。爬到山頂,極目遠望,可見幢幢木屋房舍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
侗寨的木板房作為侗族人民獨特的居住形式在構造上又和漢文化息息相關,這里的能工巧匠們在木板房建筑上汲取了漢民族的精華。構建上板房群落前半部分接地與地面齊平,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依山而建的木質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臥室。木板房群落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黎平侗寨木板房雖然很美,但最怕的是火燭,一不小心就會火燒連營。每天,侗寨都有敲著鑼的老人穿過寨子的大街小巷,伴著咣、咣、咣的鑼聲,聲音悠長地吟唱著:“天氣干燥,小心火燭!”提醒著居住在木板房里的村民們注意防火。圖為黎平縣消防大隊官兵來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坪風雨橋開展應急演練的情形。(陸書明 姚仕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