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田應龍) 12月7日下午,由黔東南州委宣傳部主辦、黔東南州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承辦的“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決勝脫貧攻堅最前線網絡媒體走基層采訪活動”的媒體采訪團一行來到了皮林村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
據了解,肇興皮林村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是在村黨支部的積極運作下建立起來的,村黨支部引進黎平縣土包子無公害蔬菜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菌種提供和產品回收,并動員吳華春等3戶大戶牽頭,組織11戶貧困戶(44人)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籌措資金80余萬元,流轉土地30余畝(每畝租金300元,使用6個月,不耽誤水稻種植),種植黑木耳30萬棒。基地已于2017年11月25日開始采摘,至今收獲鮮木耳500余公斤,市場價每公斤10元,收入5000余元,由于量小,就地通過市場零售的方式銷售,企業只是回收干貨。
采訪團走進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時,基地負責人吳華春告結介紹說,現在基地主要采取“企業(黎平縣土包子無公害蔬菜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能人+貧困戶”的方式實施,即:企業負責提供菌種、技術、回收產品;合作社負責組織勞動力、流轉土地、協調貧困戶參與;能人負責日常管理;貧困戶負責務工、爭取扶貧資金入股;按照產供銷一條鏈的要求,實行菌種、種植技術、管理標準、產品回收四統一服務。菌種供應每棒成本2.5元,每棒菌棒種植大約需人工費1元,總成本為3.5元,每棒產出效益6元,純利潤大約2.5元/棒,基地毛收入180萬元,扣除成本,年純收入可達75萬元。基地的建成有效帶動貧困戶23戶76人通過務工實現增收,戶均增收1520元。
“通過近段時間的收成來看,發展黑木耳產業利潤可觀,是一個不錯的產業。現在市場價鮮貨5元/斤,干貨40元每斤,每棒可產生0.25斤干貨,每棒扣除成本可純收益7元左右,貧困戶可從產業分紅、土地租金、務工收入三個方面增加收入,財政扶貧資金可實現滾動發展,是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好產業,”吳華春滿懷信心的說。
在要離開基地時,記者問到對于肇興皮林村黑木耳種植示范基地未來的發展有何打算時,吳華春說道:“黑木耳產業帶動面廣,有收益,現在我掌握了種植技術、管理辦法、市場有保障,而且有企業帶動,菌種、技術、管理、產品回收實現了四統一。下一步,將以基地為依托,帶動全村發展黑木耳產業,只要愿意發展黑木耳產業的,我愿意無償通過傳授種植技術和講授管理辦法,一同發展產業,一同奔小康;同時,開辦菌種加工廠,確保菌種質量,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將產業做大做強,輻射全鎮甚至全縣都發展黑木耳產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