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縣出臺實施村級活動場所規范化建設指導意見,投入村級活動室建設經費260萬元,推進95個中心村(社區)便民服務站點規范化建設,全面消除服務陣地“空白點”,所有村級活動場所均達到“場所適用、設施完備、功能健全、制度規范”標準。重點實施“補鈣加油”工程抓好村干部素質能力提升,投入村干部培訓經費70萬元,開辦黨務工作者、村兩委干部、大學生村官等培訓班次23期4324人次。建立村干部報酬和村級運轉經費逐年遞增機制,劃撥村干部報酬和村級運轉經費1200萬元,村“三大員”每月報酬提高至最低1690元,其中7名優秀村干部享受鄉鎮副科級經濟待遇,村級運轉經費最低達到1.7萬元,最高達到3萬元,社區運轉經費每年5萬元。建立離任村干部生活慰問金、離任村干部生活困難補貼機制,列支離任村干補貼117萬元,在原基礎上增加離任村干部50%補助(年底一次性發放),每年每人補助120元新農合資金。匹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4355萬元,編制葡萄、蔬菜、旅游發展、礦泉水等黨建扶貧項目庫45個,組建產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村經濟組織370個,帶動3.07萬貧困人口實現有效脫貧。(羅 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