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建成了三穗縣生態農業扶貧旅游示范園區,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生產,到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2016年,這個示范園區生產總值達1.8億元;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由少到多,村級固定資產增至6000余萬元;
這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從2013年的52萬元增加到2016年213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710元增加到12690元;
如今,這個村擁有8家公司、12家合作社的頗洞集團公司已落成運營,走出了一條“融合發展·抱團脫貧”的富民強村之路。
這一組組喜人的數據,跑出了脫貧發展的“加速度”,這個村就是三穗縣臺烈鎮頗洞村。
10月17日,在黔東南州2017年脫貧攻堅表揚大會上,這個村的帶頭人——三穗縣頗洞聯合黨委書記、頗洞村黨支部書記吳富才,喜登“脫貧攻堅十佳致富帶頭人”光榮榜。
近年來,在三穗縣委、縣政府的正確引領下,頗洞村創新“黨社聯建”模式,通過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推動、黨員帶頭、群眾廣泛參與,實施“支部帶實體、強村帶弱村、能人帶貧民”,“三帶”發展方式,強力推動“融合發展·抱團脫貧”。
找準“脫貧路”
如何找準頗洞村的“脫貧路”?實踐給出的答案就是:創新推出“黨社聯建”發展模式。
“我以前創辦過合作社,摸索出一定的經驗。于是,就萌生了黨支部和合作社融合共建的念頭。”吳富才說。
從2013年吳富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村“兩委”帶領全村群眾找出路、謀發展、奔小康,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的精神,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相關部門悉心指導、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結合本村實際組織村“兩委”多次商議并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建議,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黨社聯建”發展模式,領辦成立了農峰專業合作社。
頗洞村以合作社會平臺,動員鼓勵廣大群眾用資金、土地、技術、勞動力等入股發展特色產業。同時,黨支部與合作社實行聯合辦公,在村黨支部的宏觀領導下,按《章程》實行科學管理、自主經營。
“黨社聯建”發展模式運行以來,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了產業和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跑出“加速度”
如何跑出頗洞“加速度”?實踐的答案就是:深化“三變”致力“三帶”。
頗洞村在持續深化“黨社聯建”模式基層上,探索出了一條“支部帶實體、強村帶弱村、能人帶群眾”的“三帶”黨建扶貧模式,跑出了頗洞“加速度”。
支部帶實體,分散資源聚起來。積極鼓勵群眾用閑散資金、土地、勞動力等入股合作社,讓群眾獲得了“三金”(分紅股金、土地租金、勞動薪金),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目前,在該模式的帶動下,臺烈鎮已成立合作社37家(其中黨社聯建合作社8家),覆蓋貧困戶1330戶4460人。2016年,頗洞、小臺烈等5個黨社聯建合作社實現分紅420萬元,貧困戶戶均收益1200元。
強村帶弱村,抱團發展活起來。以頗洞村為中心,組建了跨臺烈、滾馬2個鄉鎮的聯合黨總支,新成立專業合作社18家,社員達5000余人,帶動2個鄉鎮5個村1萬余群眾發展。去年10月,已達成頗洞村——魁計村、臺烈村——果介村幫扶協議,通過產業發展、項目規劃實施及技術培訓等方面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落實幫扶弱村6萬元啟動資金,今年魁計村用財政扶貧資金36萬元入股頗洞綠源食品加工廠,第一年按盈利的6%、第二年按盈利的7%、第三年按盈利的8%比例分紅給魁計村97戶貧困戶。
能人帶群眾,輻射帶動富起來。通過“能人治村、能人興村、能人富村”,發揮“黨員、能人、大戶、合作社”的能動作用,形成規模連帶效應。目前,頗洞村“兩委”8名班子成員中6人來自返鄉創業人員、致富帶頭人、復轉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全村12個合作社負責人、11位種養殖專業大戶、9位家庭農場主、24位致富帶頭人,積極與800戶農戶結成了幫扶對子。全村涌現出黨員創業帶富致富能人79名,他們引領下的農峰合作社2016年產值3000萬元,利潤500萬元,帶動1200余名群眾穩定就業。
構筑“局域網”
怎樣構筑頗洞“局域網”?答案是:探索區域跨界“聯合黨委”。
2017年6月,在聯合黨總支的基礎上繼續深化,建立了跨3個鄉鎮和10個行政村(八弓鎮青洞村、星光村,臺烈鎮頗洞村、屏樹村、絞頗村,滾馬鄉德明村、下德明村、楓木溪村、塘沖村、白崇村)的區域聯合黨委,探索實行黨員組織生活聯過、流動黨員聯管、黨員發展聯審重大事項聯議的“四聯共建”機制,為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找到對接點。
“聯合黨委”推行“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民事共調、難事共解”的“六事共議”工作法,通過“融合發展抱團脫貧”整合好和開發利用好區域資源,加快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經濟圈,組建區域發展實體公司,主攻“黨建、產業、扶貧”三個方向,村村實現“雙超”,努力將頗洞打造成為中國西部“第一村”。(周重新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