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記者來到魚良村,田間地頭的小米桿被米穗壓彎了腰,穗粒十分飽滿。看到這種情景,連技術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介紹時也都激動握起了拳頭,表示“勝利”之意。
魚良村顧名思義,是當地的小魚米之鄉,不過,這里出名的可不是大米,而是糯小米。據了解,小米是這里的傳統作物,在解放前就有種植,多年來,無論發生了什么樣的情況,這里的村民都堅持種小米。
而每年收成的小米,多數拿出來食用,少數存放好,留著米種,年年如此,周而復始。
“我們魚良村的糯小米的米種,來自解放前,從來沒有摻雜過其他的小米種子,也從未進行過改良,還保持它的原始味道。”當地村民說。
據悉,魚良村糯小米比較糯,米粒爆滿,口感好,所以很受歡迎。更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它在江浙、廣東一代的名氣,比在黔東南、在貴州還大,為何會這樣呢?
這功勞,得記錄在魚良村外出打工人員的身上。原來,當地村民外出到江浙、廣東一代打工,順便帶去了家鄉的小米。
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所帶的小米被打工所在地的居民們品嘗到,良好的口感征服了這些居民,魚良糯小米,就逐漸名聲在外了。
但是,糯小米也有弱點,那就是產量比較低,按照傳統的方式種植,畝產只有兩、三百斤。產量提不上去,農戶沒有更多的余糧出售,經濟效益無法提升。
慶幸的是,近年來,魚良村糯小米“家里開花家外香”的現象引起了谷隴鎮黨委政府的重視,該鎮決定發揮資源優勢,推動糯小米種植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為解決產量低的問題,谷隴鎮與黔東南州農委取得了聯系。州農委對此也極為重視,立即安排技術骨干進駐魚良村,開展技術攻關。
“我們主要采取起壟和地膜覆蓋的辦法進行技術攻關。”州農委到谷隴鎮任掛職副鎮長的陳杰說,今年春季,州農委的技術骨干在魚良村建了200畝糯小米試驗地。
目前進入收割季節,最新數據顯示,采用新辦法種植糯小米畝產量達到了700多斤(按照每斤5元的市場均價,每畝產值3000多元),而糯小米的品質沒有絲毫的改變。
黃平縣谷隴鎮脫貧指揮部綜合協調辦負責人龍治江說,今年的糯小米試種非常成功,預計明年,將在全鎮推廣種植,預計種植面積會提升到5000畝。“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谷隴打造成貴州知名的糯小米之鄉。”龍治江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