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杭州市江干區筧橋街道通過“東西部協作”為瓦寨捐贈了一批自行車,為這個小鄉鎮作風建設新實踐提供了思路。“自行車到位后,該鎮立即開展部署,提倡干部職工在集鎮附近村落開展工作時盡量騎車下村,綠色出行。”瓦寨鎮黨委組織員楊燎強調,騎自行車下村開展工作,不僅緩解了公車使用的緊張局面,減少公車費用支出,同時做到了綠色出行,降低排放,是作風建設的有益嘗試和新實踐。
張雪梅是一名駐村扶貧干部,她所在的白家村離集鎮大約有4公里,因脫貧攻堅工作的需要經常往返于集鎮和村委之間,交通問題一直困擾著她。“平常都是坐車下村,開支很高。”張雪梅介紹,自從統一配備自行車后,如果沒有緊急的工作任務,都選擇騎車走村入戶,既鍛煉了身體,又方便了工作。
騎車下村,不僅是工作方式的改變,更是走群眾路線的新路子,更好的拉近了干群距離。剛開始,群眾以為滿鄉村跑的是所謂的城市“共享單車”,知道是瓦寨新啟用的“公車”后,他們豎起了大拇指。村民張先生家住調洞村,他對于這種新的公務出行方式表示了很大的認同和支持。“騎單車來做我們群眾的工作,更接地氣了,也更能感受到干部們的親切感和誠意。”他笑著說。
單車變“公車”,不僅是符合新時代作風建設要求的新實踐,同時也契合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義,體現著基層工作的自我創新。如今,在田間地頭,干部們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寨,和群眾們拉家常、話發展,已經成為了這個小鄉鎮脫貧攻堅戰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蒲定波 袁安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