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愛尚養蠶專業合作社的蠶房內,工人們正忙著把折簇掛上蠶架,為熟蠶上架吐絲做好準備。楊榮臣說。“兩天之后,蠶繭將全部結成。現已有多家企業預定,價格滿意,銷路不愁,收入趕超預期。”
50歲的楊榮臣作為注溪鄉下寨村村主任,看到村里一直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效益差、收入低。為改變貧困群眾經濟狀況,讓村民有活干,有錢進,楊榮臣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以市場需求為著力點,調減傳統農作物種植規模,引領貧困群眾謀求新發展。為了找到適合下寨村的產業,楊榮臣開始四處參觀學習。
注溪鄉下寨村村主任楊榮臣說:“2017年的時候,我們到外面參觀,通過微信、調查各方面搜索的時候,對養蠶方面經濟方面要快一點,發展帶動群眾方面要稍微好一點,我們到圭研學習,還有到榕江那里培訓、參觀,還有到黎平那邊也到那參觀那些養蠶的東西。”
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找準經濟發展切入點。楊榮臣說,“經過到外地多次考察,桑蠶養殖收益高,見效快,一年可以養八次,一次就是20多萬只,一次賣出去也就了2萬多塊錢,純收入是2萬多,算起來一年純收入就是16萬多,”是適合下寨村發展的好產業。算清了收益賬,看到了養蠶的前景,楊榮臣積極發動村民,大力發展桑蠶養殖,籌集資金68萬元成立了愛尚養蠶專業合作社,與60戶村民簽訂流轉協議,流轉下寨村撂荒土地66畝種植桑樹,一期養蠶20余萬只。
為了帶動群眾一起致富,該社通過股份合作,把村民轉變為股東,合力發展桑蠶產業,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農戶60戶,戶均年收入租金1500元。同時大量吸納周邊貧困群眾到合作社務工。目前,該合作社已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30余人,其中,技術人員4人,1800元/月,共計發放工人工資12萬多元,人均就業增收4000多元。
下一步,該合作社將在擴大桑樹種植的同時,積極向培育蠶種、抽絲等方向發展,形成產業鏈,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一條通往全面小康的“新絲路”正在注溪鄉下寨村延伸開來。( 龍本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