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共建,強社區陣地。將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規劃,并積極引導各責任主體簽訂共建協議,搭建多元主體之間的信任與合作基礎,避免各責任主體各自為政,形成社區建設合力。一是共建組織。探索構建社區黨工委、居民委員會、社區服務中心的“一委一會一中心”組織架構,聯動駐區單位、社會組織、企業等多領域黨組織,組建社區“大黨委”,加強社區黨員干部隊伍、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在職機關黨員到社區服務隊伍聯管聯建,實現城市基層黨建領導體制從單一到區域、從封閉到開放的轉變。二是共建設施。探索“政府支持+社會投入”的“雙引擎”資金籌措機制,加強與盈利和非盈利社會組織的合作,對新開發的新區或棚戶改造區,根據每個社區人口數量規劃,預留公益性辦公場地,圍繞“15分鐘便利服務圈”標準,由政府、房開企業等責任主體按照相應出資比例配套建設學校、醫院、公園等各種便民生活服務設施。目前,全市23個城市社區辦公區域面積平均超過1500㎡。三是共建服務。探索黨政機構、社區自治組織、社會服務組織聯動整合提供公益性自治服務、商業服務、公益性服務以及衍生出來的多項服務的“3+3+X”的整體管理服務模式,構筑政府公共服務、社區居民互助服務、社區內單位共建共駐“三位一體”的互補服務體系,在現有的社區按行政管理類、自治服務類、社會服務類3個大類劃分功能服務室,提供黨性教育、便民服務、健康養老、文化娛樂、矛盾調解等多功能服務,實現“1+1>2”的整體效應。
三共治,強社區管理。科學運用法治、自治、德治等治理手段,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促進有限的自治能力、法治資源和道德力量通過良性互動形成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體系,改變基層治理由黨委政府大包大攬的現狀。一是共強法治。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建立法律援助結對幫扶機制,推動社區與凱里城區執業的13家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服務所簽訂《法律援助幫扶協議書》,實現社區法律援助服務全覆蓋。
設立社區專職警務助理,成立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實現社區人民調解組織全覆蓋。全面構筑“網格員—調解會—社區主任”基層矛盾梯次調解三道防線,推動社區各類糾紛依法及時化解。積極開展社區民主法治宣傳教育,積極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未來城社區被評為“州級十有十無平安法治社區(村居)”。二是共強自治。加強社區與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等治理主體之間的協作,采取在各樓棟設置意見箱、開通黨建APP和社區公眾號等方式搭建群眾議事、評事平臺,建立以社區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為紐帶的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會化自治管理機制,并定期組織召開黨建聯席會、社區群眾意見問答會、民主評議會征集群眾意見建議。2017年以來,僅未來城社區就先后召開黨建聯席會5次、民主評議會3次,解決群眾反映的涉及小區建設、管理、安全等問題超過200件次。三是共強德治。依托老年協會成立社區“五老調解隊”,組織有名望的老黨員、老教師、老軍人、老干部、老代表,針對日常道德爭議事件進行規勸。依托社區廣場、最美社區人展廳、社區風采墻等場所,開展各種好人好事的評比和宣傳,推動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2017年,23個城市社區“五老調解隊”共參與矛盾糾紛調處67次,調解成功率超過90%。
三共享,強社區服務。立足群眾對社區服務的現實需要,圍繞市場引入、科技支撐、志愿服務等關鍵環節,形成以黨政機構、社區組織、社會組織等為主體的專業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社區服務體系,不斷滿足社區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共享專業化服務。運用民眾自主選擇的供給模式,進一步拓展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堅持降低準入與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并舉,通過項目購買、項目補貼、項目獎勵等形式,實現社區服務的專業化、市場化。引進凱里市彩虹會工作服務中心,由政府出資購買專業的未成年救助服務;由民政下撥“頤養飯桌”經費,實現老年人的無償及部分有償就餐;引進國安社區,面向居民提供有償送貨、送餐、維修等服務。二是共享智能化服務。創新鄰里互望員、樓道聯絡員和安全守護員三員聯動機制,依托集服務、管理、研判為一體的“智慧門禁”管理系統,將公安、物業、社區及住戶關聯在一起,隨時掌握住戶回家,陌生人到訪,空巢老人、矯正人員等動態情況,提供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社區民警可依托該系統加強對出租戶及特殊人群的管理,物業可通過建立“1天未開門啟動預警,2天未開門電話回訪,3天未開門上門詢問”等數據預警機制,提升對空巢老人等重點幫扶人員的服務水平。三是共享多元化服務。積極開展“公益服務·志愿者服務”示范點創建,在城市社區全面開展“陽光志愿者”“四助一扶”等活動,為困難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下崗職工等提供物資募捐、心理咨詢、再就業等貼心服務。建立愛心交換墻、友善之墻、愛心超市等,讓鄰里之間在此自愿交換兒童玩具、學習用品等所需物品,實現資源的再利用,社區愛心超市平均每月交換實用物品近100件。健全公共服務供給清單制,推行訂單式供給,分別梳理出群眾“需求”和社區“服務”兩張清單,并分類建立管理臺賬,切實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匹配度,讓居民擁有更為直接的獲得感。(葉齊齊 劉光勇 黃軒俊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