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里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是很多人的夢想,如今,在貴州省岑鞏縣,一批批易地扶貧搬遷戶也實現了這一夢想。他們離開了偏僻、貧窮的山區,搬進了現代生活小區,住上了電梯房,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近年來,岑鞏縣委縣政府不斷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建設高標準的移民安置點生活小區,并配套建設了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等基礎設施,積極開展技能培訓,創業就業機會,讓搬遷戶“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目前,2016、2017年開始動遷的2700余戶1.2萬余名貧困群眾已全部入住。大部分有勞動力的搬遷群眾已實現就業。
近日,筆者來到位于岑鞏縣城區的大坪異地移民安置點和亞壩異地移民安置點,近距離探訪搬遷群眾的生活狀況,傾聽他們的感受。
“再也不用搬家了”
大坪安置點生活小區里,新居民們正在忙著打掃衛生、購置年貨、購買家具,歡歡喜喜迎接即將到的春節。
“我在這里做保潔,實習期1200一個月,2個月轉正后1500。”搬遷群眾石秀霞一邊打掃小區里的衛生,一邊對筆者說。
快40歲的石秀霞是岑鞏縣思陽鎮新安村人,丈夫有殘疾(右腿截肢),父母年歲又大,以前全家人都靠她在外面給人做小工維持生計,長期在外面租房住,還經常搬家,因為丈夫腿腳不方便,又沒錢請搬家公司,每次搬家都是她一個人操勞,從早搬到晚,好幾次她都累哭了,丈夫在一旁干著急也沒有辦法。“丈夫上下樓不方便,什么拐杖都不經用,每年都要買新拐杖。”
“現在好了,再也不用擔心搬家了。”石秀霞欣慰地說。
在石秀霞引領下,筆者來到她的新家。她丈夫到外面玩去了,還沒有回來。石秀霞告訴筆者,現在他們住上了電梯房,丈夫再不用爬樓了,雖然搬進新家才幾個月,但他比以前開朗了許多。“感謝黨的好政策,我們在城里終于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今年能在新家過一個開心的團圓年了。”
在岑鞏,像石秀霞一樣從“租客”到有自己新家的搬遷戶還有很多。據悉,截至2018年底,該縣已建有安置點3個,實現搬遷群眾2805戶12622人。
“再也不愁兒子找不到媳婦了”
保安楊元平正在大坪安置點的生活小區巡邏。他原來住在凱本鎮四季村半溪組,他部擔任四季村村主任。半溪組位于大山上,從山腳到村里要翻幾個山嶺走很遠的山路?紤]到該組地處偏遠、交通太不便,岑鞏縣在“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中,將半溪組列入整體搬遷計劃,村里的居民都要求搬出大山,入住大坪安置點。
“剛開始,鄉親們都不太樂意搬出,畢竟在那里生活了幾十年,說搬就搬,心理上有點舍不得。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帶頭第一個響應,勸說村民盡早搬遷。人挪活樹挪死,既然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就應該換個地方。”楊元平告訴筆者,搬到大坪安置點后,便民服務區的同志考慮到他家庭的困難,給他安排了小區保安的工作,還給他交了保險,他感到非常滿意。
楊元平帶著筆者來到了他的新家,只見三室兩廳的房子裝修得很是漂亮,電視、冰箱等家電一應俱全。“我做夢也沒想到能在城里有一套房子。最重要的是我再也不用擔心兒子找不到媳婦了。以前因為地方太偏遠,我們組的很多大齡青年都討不到老婆。”
楊元平告訴筆者,小區里有老年活動中心,居民們可以在那里唱歌、跳舞、看電視,“還有衛生室、有涼亭、有超市、農貿市場,生活非常方便。我經常把這里的照片發給還沒有搬遷的鄉親們,大家看了都很羨慕。”他說,現在,半溪組18戶人家已經有10戶人家搬出了大山。
搬出大山天地寬!住的條件好了,眼界也寬了,搬進新家后,一些大齡青年也陸續娶上了媳婦,告別了單身,過上幸福的生活。
“再也不擔心找不到工作了”
中午時分,筆者來到亞壩安置點的生活小區,只見一些老年人正帶著小孩在小區廣場玩耍,一些年輕人陸陸續續從外面回來,經詢問,原來他們都附近的企業上班。
小區居民楊木香正在她自己開的餐館里洗菜。她告訴筆者,這個餐館是她在2017年開的。“前年,我參加了縣里組織的廚師培訓后就開了這家餐館,生意還不錯,每天有六七百的收入。我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了。”
楊木香原來住在大有鎮長溪村,那里地處偏遠,農業收入很低,她與丈夫不得不四處打工,但因為沒有技術,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即便找到了,收入也很低。2016年,他們一家第一批搬到了亞壩小區。第二年,縣里組織廚師培訓,她馬上報名參加,學習烹飪手藝,結業后,她率先在小區里辦了餐館。因為她做的飯菜味道好,價格又便宜,很快就引來了不少顧客。
“國家政策好,我們自己更要勤快。我自己是打工過來的,這份工作來得不容易,我會珍惜的。”楊木香告訴筆者,現在,他丈夫還在老家的一個產業扶貧基地養牛,他們的兒子在亞壩安置點小區做清潔,閑暇時就到母親的餐館來幫幫忙。一家人都有了各自的工作,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舒心。
2018年,該縣人社與移民部門相互協作,圍繞“搬遷一戶、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任務,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幫扶工作,確保搬遷戶“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 并安排專人通過上門走訪、電話核查等形式對本縣2016、2017年已搬遷的易地扶貧搬遷家庭勞動力信息開展了進一步核實工作,掌握幫扶搬遷戶的家庭人口、勞動力人數、勞動力培訓和就業底數,摸底工作要求細化到戶、到人,通過公益性崗位、扶貧車間、自主創業、省外務工等形式基本實現搬遷戶每戶有人就業。
“再也不擔心孩子上學了”
“搬來一年多了,有時還覺得像是在做夢。”搬遷居民肖金華笑著對筆者說,他經常站在家里的陽臺上遙望老家方向,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告別了那個窮山窩。
肖金華原來的家在平莊鎮榜上村,地處偏遠,又沒有通公交車,到縣城去,得先走6公里到鎮上,再從鎮里花26元錢車費,坐兩個多小時的大巴才能到達。
“以前住的老木房,又擠又破,這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娃娃上學可憐,天不亮就要出門,夏天還好,冬天真是受罪。”提起以前的生活,肖金華苦笑地說。
2017年8月,肖金華一家人搬進了亞壩小區110平方米的新家。“搬進新家那天,我在幾間房子里轉悠來轉悠去,真不敢相信原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就這樣結束了。”
搬到新家后,在政府的幫助下,肖金華家在小區內開了一家百貨副食店,由女兒照看,店面的租金每月只要100元,收益還算不錯,妻子被聘為小區保潔員,每月工資1500元。最讓肖金華欣慰的是,他們的兩個兒子現在都在縣城里的中學上學,離小區都不遠,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每天起早貪黑趕路了。
“現在娃娃上學方便了,我們省了好多心,做事也方便了。”肖金華樂呵呵地說。
近年,岑鞏縣高度重視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工作,在移民安置點配套建立了縣職中、第四中學、四小、第二幼兒園等基礎設施,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子女就學問題,真正將安置點打造成為搬遷群眾的宜居公園、創業樂園、溫馨家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