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幫扶:不漏一戶一人
2016年來,萬豐村調整由黃平縣委組織部幫扶,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鳳貴及部班子成員率先垂范,深入萬豐村調查研究、檢視幫扶問題,研究解決問題達220余個。選派6名干部全脫產到萬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其中一名正科級常務副部長擔任包村領導,1名干部擔任駐村干部、4名干部任網格員,23名干部共結對幫扶萬豐村貧困戶227戶,累計入戶走訪5500多人次,通過常態化遍訪貧困群眾,建立幫扶臺賬,凝聚合力,強化幫扶措施,助推了群眾脫貧致富。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產業支柱”。黃平縣委組織部創新幫扶思路,轉物資幫扶為產業扶貧,努力提升貧困對象自我發展能力,先后為萬豐村協調馬鈴薯、魔芋種植、稻田養魚、綠殼蛋雞養殖等項目,為貧困群眾發放馬鈴薯種子42250斤,魔芋種子15240斤,魚苗7850斤,綠殼蛋雞苗5000羽,協調高效復合肥1068包,使每戶貧困戶都有2—3個產業發展。指導成立村集體經濟公司和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搭建村集體、農戶與市場之間的無縫對接平臺,引進蘆笙妹公司落戶萬豐村,發展魔芋種植產業,使貧困戶實現流轉土地得租金、參與勞動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的多種增收渠道。
黃平縣委組織部高度重視勞動技能培訓和貧困群眾關心關愛,多次組織貧困農戶進行農村實用技能培訓,累計開展就業培訓358人次,實現轉移就業288人,切實解決困難群眾致富增收難題。關愛留守兒童開展“圓夢微心愿”活動,為萬豐小學貧困兒童發放足球、籃球、書包、文具盒等用品,用真情溫暖留守兒童。同時協調相關部門為3戶特困建房困難和庭院整治困難的貧困戶購買水泥30噸幫助其修建新房和庭院硬化。
“感謝縣委組織部、感謝我的幫扶干部,幫助我解決了修建房屋的水泥問題。”萬豐村楊昌德、廖世貴兩位貧困戶異口同聲的說道。2018年8月,楊昌德、廖世貴兩位貧困戶新建房屋出現資金短缺,房屋建設是斷斷續續,作為這兩戶貧困戶的幫扶干部,縣委組織部經濟組織股股長龔循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記在腦里,積極協調湖南商會等部門單位捐贈水泥20噸,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這只是縣委組織部幫扶干部“為民服務解難題”的一個縮影,2016年來,23名結對幫扶干部累計為貧困戶解決問題360余個。通過真幫實扶,把黨的好政策送到農戶家,把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干部群眾親如一家,共話脫貧致富新篇章。
夯實基礎:突破發展瓶頸
“過去各小組里面連條水泥路都沒有,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群眾出行特別不方便。”,提起萬豐貧困的原因,老支書袁開林深有感觸。2016年以前,萬豐村只有一條通往野洞河鎮的水泥路,村內通組路全部是土路,道路泥濘,崎嶇難行。修路,成了萬豐村群眾心中的期盼。
如今的萬豐村,不僅有通往集鎮的水泥路,更有經其他行政村通往州府凱里市的水泥路。除了村主干道路暢通外,村內19個村民組實現了組組通硬化路,645戶實現了連戶路全覆蓋。2016年以來,在黃平縣委組織部的大力幫扶下,累計投入1200萬元,分批分期硬化通村公路17.8公里,通組公路23公里,寨道、連戶路15公里,切實幫助當地群眾走出“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困境。
除了道路,農田水利、公共服務、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面貌也是煥然一新,4年來累計投入628.31萬元,先后完成篆水河河道治理、安全飲水工程等水利扶貧項目,以及農村電網改造、美麗鄉村建設、農民文化樂園建設、村衛生室建設、寬帶網絡建設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設文化宣傳欄40米,花壇300米,休閑涼亭5個,休閑長廊28米,活動場壩3個共3547平方米。修建消防池8口,安全護欄700米,安裝太陽能路燈586盞。
如今的萬豐氣象一新,便捷的交通,干凈的水源,興旺的產業,嶄新的樓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
黨建引領:筑牢戰斗堡壘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句土話在萬豐村得到了實踐的驗證。在2015年前,村黨總支書記張學文已年逾6旬,盡管農村工作經驗豐富,但是在抓經濟,抓發展上面已力不從心。2016年村黨總支部面臨換屆選舉,面對群眾的新期盼,縣委組織部和野洞河鎮黨委經過多次調研,發現村里32歲的袁金華是陜西航空職業學院畢業生,曾到廣東打工,文化水平高、視眼開闊,頭腦靈活,實干能力強,群眾基礎好,又是村里致富能人,還是村級后備力量,在換屆選舉工作中,黨員群眾一致將袁金華推選為該村的黨總支書記。隨后,在村支部的帶領下,完成了村委會換屆,充實了部分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輕人,使村干隊伍得到年輕化和知識化,形成了一個團結的班子,積極向上、求真務實的班子,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班子。
“我們始終把幫助萬豐村建強支部班子作為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著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駐村工作隊,切實提升農村基層組織組織力……”黃平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向新華表示,通過開展“五個一”活動,即每周開展一次走訪、每月上一次黨課、召開一次工作座談會、為群眾辦1-2件實事、開展一次主題黨日活動,促使萬豐村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雙帶”作用日漸增強。
“個人富了不算富,帶領鄉親們都走上致富路才是一個黨員干部應該做的。”萬豐村黨總支書記袁金華說道。35歲的袁金華創辦金華科技種養殖園,年收益近430萬元,帶動112戶貧困戶增收受益,年解決當地貧困戶就業3500人次,并輻射帶動周邊6個村500余戶群眾發展產業,與貧困群眾攜手同步脫貧致富。村文書袁金同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創立黃平縣弈秋農業責任有限公司,帶動15戶農戶養殖蜜蜂350箱,提供就業崗位10個,帶領3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老村干吳治生有近半百的黨齡,雖然已經退休,但是他仍然發揮“余熱”,盡職盡責的協助村里開展脫貧攻堅工作,2018年12月,在冷空氣帶來的強降雪災害中,他帶領8名年輕黨員沖鋒在前,轉移受災群眾2戶8人,搶救蝗蟲養殖、蔬菜種植大棚15個,受到上級部門的表揚。他卻謙虛的說:“黨員就是要沖鋒在前,面對困難第一個沖上去,只有你走在前頭,群眾才能跟著你。”正是有吳治生這樣優秀黨員的帶動,萬豐村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才能順利推進,取得成效。
院壩會議:密切干群關系
黃平縣委組織部創新幫扶機制,在萬豐村推廣“院壩會”,覆蓋全村19個村民組,在院壩會上,幫扶干部、駐村工作組成員及村“兩委”與群眾面對面促膝而談,手拉手深入交心,把脫貧攻堅政策講深講透,讓群眾一聽就懂、一看就知,干部群眾感情更加密切,受到了群眾普遍好評。
把院壩會開進農戶家、開到田間地頭,聽取貧困戶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看法,聽取非貧困戶意見訴求,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認真記錄、逐條落實,將矛盾糾紛消除在基層、化解在一線,在駐村工作組半年述職評議中,群眾的滿意度達到100%。
萬豐村小羊組114戶全是亻革家人,縣委組織部下派網格員簡永忠在組織召開院壩會時,當地老百姓對修建民族活動場壩的意向極為強烈。簡永忠便把這件事牢牢記在心中,積極向縣民宗局申請到40萬元項目資金建成1600多平方米的民族活動場壩,之后他又向縣文廣局申請得到了一套體育配套設施,每逢晚飯后寨子上的父老鄉親都會到這“跳亻革舞、唱亻革歌”。“非常感謝小簡同志,為小羊組搭建了生活舞臺,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小羊組組長楊正發感恩的說道。
電子名片:服務最后一納米
“我和媳婦都長期在外務工,家鄉的好政策不能第一時間了解,父母八十多歲了,也沒上過學,對政策理解不如我們年輕人,現在有這個二維碼了,雖然我們長期在外,但是每天都可以通過微信看到他們更新的政策,家里享受了什么、國家政策是什么、標準是什么,一看就曉得了……。”國慶節回來探親的貧困戶張金富滿懷感激的說到。
創新扶貧信息二維碼管理系統,將全村243戶貧困戶家庭信息、貧困狀況、收支情況、幫扶措施等內容全部納入大數據管理,建立貧困戶電子檔案,生成“二維碼名片”,張貼在貧困戶家門前,名片涵蓋幫扶干部姓名、單位職務、聯系電話,群眾通過“掃一掃”便能了解扶貧政策,查看享受的幫扶措施,更能遇到問題困難時找到人、辦成事,進一步密切干群關系。
“建立貧困戶‘電子名片’可以更直觀的掌握貧困戶基本信息,目前所有貧困戶全部制作張貼完成,用手機‘掃一掃’就能夠曉得貧困戶基本信息和獲得哪些幫扶措施了。”貧困戶“電子名片”制作者、黃平縣委組織部下派網格員王軍說道。
2019年,萬豐村最后一個貧困小村章卞村即將脫貧出列,萬豐村的發展也將進入新階段。展望未來,萬豐村將繼續在縣委組織部的幫扶指導下,按照省委、州委和縣委有關部署,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按照以特種養殖和篆水河為中心的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持續推進扶貧措施落地落實,全面鞏固脫貧成果,答好脫貧幫扶考卷。(中共黃平縣委組織部 李文武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