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牯臟的來源
關于“吃牯藏”有很多不同的傳說,有的是說因為牯牛怨恨蝴蝶媽媽沒有親自孵下它,把蝴蝶媽媽氣死。后來擁耶、妮耶把大牯牛殺掉,祭拜蝴蝶媽媽讓得莊稼得以豐收。還有一個傳說是一直老虎盯上了苗族里的姐妹倆,便化作年輕小伙的模樣,把他們騙到山洞里吃掉了,他們的家人為了報仇把老虎殺掉,并殺了一頭牯牛祭祀姐們倆。這些都是普遍的傳說,排莫苗寨也有自己的傳說。
排莫苗寨姑娘
相傳,排莫苗寨的祖先從江西搬遷到排莫定居后,就逐漸忘了過牯藏節,有一年春天,他們正忙著修整農具迎接春耕,一位老人上山去扯犁田的藤子,腳不幸被毒蛇咬了,請巫師來“過陰”看鬼,說他們的祖人過去是吃牯藏祭祖的,從外地遷到這里后,生活變化,沒吃牯藏,忘了給祖宗送禮物,使他們在陰間挨饑受凍,才變蛇來傷害子孫。為了消災除難,從那時起,吃牯藏的祭祖活動又開始盛行起來。規定每隔十二年一次,擇吉日是:牛年的農歷九月或十月的豬狗天。遇到欠收年,可推遲到二十五年舉行。但不能超過二十五年。
牯臟節。圖源:鄭波CITY/sina.com
牯藏節分兩次吃,跨兩年時間。第一次在頭(鼠)年九月或十月豬狗天吃魚,第二(牛)年在同時間吃牯牛。頭年活動內容非常簡單,以鯉魚祭祖,叫“吃魚節”,實為“預備節”。時間一般三天,邀少量的至親好友,間或小規模跳蘆笙,對明年的吃牯藏進行討論研究。
苗族牯藏節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樸、富裕安康等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牯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具有重要的價值。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