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工作營志愿者在啟動儀式上合影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各種社會資源的分配加速分化,導致城鄉、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當下的主要矛盾之一,通過建筑遺產保護修復活動,讓城鄉之間增強相互了解、相互支持、互為補充,建立遺產保護意識的共同價值觀。
改革開放40年,西江千戶苗寨旅游業得到蓬勃發展,但人們對老建筑的保護意識逐漸遺忘,城市人的行為意識影響著鄉村的發展方向,通過組織和發起當代上山下鄉工作營的活動方式蔚然興起。
在西江千戶苗寨,由主辦方即法國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聯盟(REMPART)、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貴州大學城鄉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貴州雷山縣人民政府的倡導下,中法兩國的志愿者一起參與修復西江千戶苗寨的民居院落的修復工作。并邀請當地傳統工匠師作指導,其中包括場地的恢復、石木結構建筑的搭建修復等。
苗疆工作營志愿者對民居環境修復方案交流意見
西江非遺文化展示街是西江旅游公司為很好保護和傳承雷山縣十三項非遺物質文化遺產而重點打造的非遺物質文化展示街區,該展示街位于西江千戶苗寨東引、羊排村山頭,地理區位環境獨特。羊排山頭主要以鼓藏文化內容為主的非遺文化展示街區,東引山頭主要以展示雷山十三項非遺文化為主的非遺文化展示街區。
本次中國城鄉遺產保護志愿者(中法)苗疆工作營在西江千戶苗寨的啟動活動,以“立足和保護原有環境,用原始的技術和材料進行修復工作”為總體原則,安排志愿者進行參與修復西江苗寨民居院落,包括場地的恢復、石木結構建筑的搭建修復等,即能保護民居古宅的傳統功能,又能讓年久失修的吊腳樓建筑文化獲得生機。
苗疆工作營志愿者們使用木工工具
為緊緊圍繞非遺文化展示街區的文化保護工作,中國城鄉遺產保護志愿者(中法)苗疆工作營在西江苗寨進行修復活動期間,專門穿插和安排自愿者集體進行互動活動,包括鄉村音樂會、苗寨民居參觀游覽,以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學習,借此保護古民居建筑并傳播貴州的地域文化,促進遺產保護事業在公眾教育中的傳播,有利于國際上對貴州、對苗疆文化的關注和認同。
苗疆工作營志愿者施工前張貼安全提示標語
據了解,“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是歐美等國家面向公眾的遺產保護活動,在西方國家已流行多年,是公眾較為喜愛的參與遺產保護的方式之一。志愿者們通過實際勞動感受建筑的魅力,學習遺產保護的知識,在公眾中起到很好的保護遺產宣傳教育作用。在我國,雖遺產保護發展較晚,但可喜的是公眾參與遺產保護的意識日漸高漲。
目前,國內已陸續在江蘇蘇州、山西平遙、新絳和貴州屯堡等地開展工作營保護活動,通過志愿活動喚醒更多的人們對城市遺產的保護意識。(龍繼光 楊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