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3月16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鎮清江村,劉秀發和女兒張麗萍走在前往收購藏品的吊橋上(3月16日攝)。
(劉開福 攝)
今年58歲的劉秀發,家住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鎮清江村,從12歲開始就跟著母親走鄉串寨學習苗族刺繡技藝,在學藝途中,她逐漸對一些有了年歲的苗族服飾和一些獨特的農耕物件產生濃厚的收藏興趣。
(3月16日,劉秀發(右一)和女兒張麗萍在收購藏品的途中。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右一)。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左一)和女兒張麗萍在村民家收購苗族服飾。劉開福 攝)
1999年開始,劉秀發就到貴州、廣西各地以及周邊農村,尋找老農具、老服飾,把收購回來的物件都精心整理和存放,慢慢創建起了以展示苗族服飾和農耕文化為主的“鄉土文化收藏館”。
(3月16日,劉秀發(右一)在和村民收購苗族服飾。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左二)和女兒張麗萍在收購藏品的途中。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右一)和女兒張麗萍在收購藏品的途中。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打理織布機。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整理藏品展示柜。劉開福 攝)
2014年3月,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博物館的組織下,她還應邀到葡萄牙佩奇市參加中國文化日活動,把自己收藏的“月亮衣”、“久保殺龍圖”等100余件藏品帶到活動現場并得到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大使的親自接見。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查看一件藏品。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整理藏品。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整理藏品。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左一)走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劉開福 攝)
如今,她用20年時間將收藏的近200種共1000余件“老物件”整理布展,這些展品有民國時期的馬燈以及涉及苗族、侗族的老式織布機、紡花車、石磨等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文化等各方面,免費向群眾和游客開放。在2017年成立了傳承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帶動鄰近村寨的鄉親們通過傳承技藝脫貧致富。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整理藏品。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右一)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給女兒講述到匈牙利參加中國文化節。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向游客介紹“久保殺龍圖”的來歷。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查看一件藏品。劉開福 攝)
“現在的社會發展太快,農村的一些印記也慢慢消失,我創建收藏館最初的想法是,將這些古老的東西收集起來,留存和再現,讓這些鄉土文化傳承下去。”劉秀發如是說到。
(3月16日,劉秀發在自己家中的收藏館查看一件藏品。劉開福 攝)
(3月16日,劉秀發(左一)在自己家中給大女兒傳授苗族刺繡技藝。劉開福 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