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還是有一技之長好啊,你看我,養娃娃魚,光去年很輕松就賺了30多萬元,今年娃娃魚基本長到商品魚,預計今年收入翻番。”雷山縣桃江鄉南腦村娃娃魚養殖戶張有凡興致勃勃地說。
像張有凡這樣的鄉土人才,雷山縣就有5296人。他們分布于該縣157個行政村,共40多個專業,活躍在田間地頭。其中:女鄉土人才576人,占人才總數11%;少數民族鄉土人才4618人,占人才總數87%。種植業2247人,占人才總數42%;養殖業738人,占人才總數14%;加工業255人,占人才總數5%;其它行業2056人,占人才總數39%。
筆者從雷山縣人事局了解到,該縣王增世、吳金才、文者金、李世陸、楊和分別受到省人事廳表彰為“貴州省農村拔尖鄉土人才”。吳德欽、余榮富、陸宗云、吳江分別受到州人事局表彰為“黔東南州農村拔尖鄉土人才”。同時該縣縣委縣政府將王增世、吳德飲、余榮富等25戶確定為該縣的科技示范戶進行表彰,將莫厭學、龍志林、陸玉芝等77位命名為民間藝人及各種技師。
該縣除了做好鄉土人才的表彰和激勵工作,還特別重視對鄉土人才的培養和扶持。每年政府拿出15萬元對鄉土人才進行培訓,對創業的鄉土人才實行兩年無息小額貸款扶持或“3個15萬”的微型企業扶持。
“奔小康的路上,他們就是領頭羊,我們非常重視對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他們的帶領效應,就如同星星之火,燎原一片。我們說的要實現小康,那就一定要重視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鄉土人才,我們倍加珍惜。當農民人人都有技能了,都有本事了,那小康夢也就實現了。”雷山縣委書記黃清發說。
富起來的鄉土人才,沒有忘記黨和政府的關心。他們紛紛以自己的行動,帶領群眾致富。
“今年預計茶產值為360萬元,純利潤60萬元以上。”雷山縣腳堯秀忠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吳先斌說。2012年,他在縣城注冊成立公司,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直管茶園面積已達3000余畝,輻射帶動茶農1500戶,有6個小型茶葉加工廠分布在各鄉村。
地處雷公山腹地半山腰的方祥鄉陡寨村“天麻”種植大戶李世章通過移民搬遷,在縣城修了一棟房子,2007年申請注冊200萬元資金成立了“貴州雷山縣世章天麻有限公司”,采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帶動縣內外500余戶群眾積極發展林下種植天麻,僅此項收入,種植戶年均平均收入 5萬元以上。
“我縣現有5296名鄉土人才,每名鄉土人才平均帶領10人致富,光這項,我縣就有了5.3萬人基本實現了小康。我縣人口15.7萬,光鄉土人才帶領群眾致富實現小康的就占到了全縣的33.8%。”雷山縣人事局鄉土人才管理辦公室唐建勇主任說。(李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