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貧困 奮力脫貧”、“搬走的是貧困 遷來的是幸福”……近年來,臺江縣易地移民搬遷號角連聲吹起,如春風化雨,潤濕苗疆大地。
地處云貴高原苗嶺山脈的臺江縣,成千上萬的貧困百姓應聲而起,開啟了聲勢浩大的易地移民搬遷之路。而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了臺江縣委政府當前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有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戶“搬后怎么辦”“如何解決好搬遷群眾住得慣、有保障成為頭等大事。”等問題,遵循這一思路,臺江縣委、縣政府未雨綢繆,多方謀劃,并明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要著力解決搬遷對象入住后的后續保障問題,其中要在務必解決戶均1人以上就業的前提下,積極為搬遷對象中60歲以上無業可就的群眾解決生活單調和“離開了土地就不習慣”的憂慮。
臺江縣抓住攻堅目標,逐戶落實穩定就業增收脫貧的具體措施,同時建立健全老年活動中心,確保每個安置點有1個以上,讓老年人有聚會、聊天的場所,解決他們孤獨的問題,建立健全老年人自我服務體系,提倡低齡健康的老年人為高齡的老年人服務。
開展培訓,提高就業技能;引進企業,吸納貧困群眾就業;進村開展招聘會,將就業崗位送到搬遷群眾家門口……臺江縣委政府采取多舉措齊頭并進、“各顯神通”,搭建起了貧困群眾的致富橋梁,點燃了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希望。
日前,筆者走進臺江縣方黎灣易地移民搬遷點,去聆聽和見證那一段段動人心弦的創業就業故事。
“嗡、嗡、嗡……”筆者尋聲走進坐落在臺江縣方黎灣李光華、楊格報夫婦的家里看到,沙發、冰箱等家電整齊的擺放著,一家八口子,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生活的喜悅,夫妻倆正在整理室內裝修的工具。
“一搬新家,政府就介紹各類培訓給我們,免費培訓,我和愛人就報名參加水電工培訓,現在我一個月也得2800塊左右。”楊格報樂呵呵地跟筆者說道。
楊格報和丈夫李光華是南宮鎮交包村村民,一家八口子是臺江縣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夫妻倆,為了照顧老人小孩,一直以來都只能留在家里種田為生,而“開門見山”的環境卻讓勤勞的他們生活過得緊巴巴。
“每天都上山種地,但都是看天吃飯,下地耕作,離縣城老遠著,交通較閉塞,小孩上學要走一兩個小時,生產出來的農作物拉不出去,農業種植技術又運不進來,所以種什么就吃什么,吃飽就不錯了。”說起以往的生活,一臉無奈。2017年夫妻倆順利搬遷到縣城方黎灣安置點,塔上了幸福生活的快車道。
“現在好了,搬出了大山,有了新房住,我們夫妻倆就在縣城做建筑活和裝修活,他手工好,活做得細,基本上每個月都是滿活,一個月下來三四千沒有問題,F在我們都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共有六千左右的收入,再也不用愁生活了。”說起現在的生活,楊格報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楊格報的老人在新家安享晚年,夫妻倆的子女就在縣城的中學里上學,一家子再也不用擔心老人和小孩的安危,幸福的新生活,讓她滿目皆歡。
在移民新區的一排排街道上,還將有更多的移民百姓利用每棟樓的一樓開設各種店鋪,開辟創業致富的門道。
近幾年來,臺江縣始終把解決移民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方黎灣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是臺江全縣易地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移民、就業扶貧雙“引擎”,助力貧困群眾致富甩“窮帽”,居住在臺江縣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的數以千計貧困群眾,在黨的光輝旗幟下,正邁著鏗鏘的步伐,踏上小康的征程。(張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