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縣政協緊緊圍繞縣委確定的扶貧工作目標,組織廣大企業政協委員幫扶聯系村11個,累計幫扶資金156萬元;全縣政協委員146名,已落實結對幫扶貧困戶600余戶,2584人,累計幫扶資金280萬元。2019年來,縣政協充分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支持、參與和服務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和履行職能的重中之重,把智慧和力量匯聚到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上來。
培育主導產業增強造血功能
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縣政協圍繞產業扶貧,設立專項資金,搭建融資平臺,積極開展養蜂、中藥材、馬鈴薯等幾個農業產業發展專班工作,主抓或協調養蜂、中藥材、食用菌、小龍蝦養殖、公路建設、移民搬遷、棚戶區改造、鄉村風貌整治、公路建設、小城鎮建設等項目19個產業扶貧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產業扶貧重在項目、難在精準。 ”縣政協委員建議,因地制宜,明晰發展路徑,在對貧困村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自然資源、經濟基礎、農民素質等各自特點,制定適合農戶發展的產業扶貧規劃,加快發展和壯大“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培育具有貧困地區特色的主導產業。
據了解,縣政協提出,著力推進“產業帶農戶”,圍繞各村資源優勢,培育引進龍頭產業,建立各類精準扶貧產業基地,實施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建立緊密型的利益連接機制,推動貧困戶以土地或扶貧資金入股,把資源變資產、把資金變股金,把貧困戶變股民,調動貧困戶參與的積極性,提高抗風險能力,實現企業與貧困戶雙贏。同時,堅持能人帶動,發展特色高效產業。發動和抓住農村各類經濟能人,致富帶頭人,采用“政府補貼、能人托養(托種)、農戶分紅”的形式,大力推廣家庭農場“托管養殖”的產業扶貧模式,實現經濟能人和貧困戶雙贏。
打通金融脈絡創建長效機制
“針對失能型和受困型貧困人口自身脫貧能力較弱的現狀,亟需創新扶貧方式,為其提供可持續的脫貧保障機制。”縣政協提出,以貧困戶手中的資源和資產,量化折股,確權到貧困戶,投入相關產業,實現到期分紅,打造可持續的“造血”式扶貧。
據了解,縣政協在“造血”式扶貧上,以市場為基礎,以項目融資為載體,通過依靠金融政策并輔以其它政策,支持和引導資金、資源和資產流向貧困鄉村,做大做強相關產業,以此帶動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并有效提高貧困戶收入。
近年來,縣政協組織廣大企業委員幫扶聯系村11個,累計幫扶資金156萬元;全縣政協委員146名,已落實結對幫扶貧困戶600余戶,2584人,累計幫扶資金280萬元
暢通信息渠道提升精準實效
貧困人口需求信息如何精準識別并能有效對外傳播,政府、企業和社會扶貧力量的扶貧資源如何進行精準配置,都需要有暢通的信息傳播渠道。縣政協機關,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積極解決貧困地區的“信息貧困”問題,切實幫助幫扶聯系貧困村打破信息壁壘,實現幫扶需求信息與供給信息的有效對接。
近年來,縣政協在聯系幫扶村穩步推進農村書屋、農村文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脫貧攻堅政策宣傳欄等。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從硬件建設層面縮小“信息鴻溝”。提升貧困地區農民群眾信息的自主傳播能力,實現信息扶貧的目標。
據介紹,下一步,縣政協將全面抓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礎。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繼續大力發展“三大主導產業、五大特色產業”,強化技術指導,完善產銷對接和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群眾增產增收,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消除“精神貧困”。繼續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十攻略”融入到抓黨建促脫貧各項工作中去,建強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不斷為抓黨建促脫貧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張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