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荷包雙絲雙線繞,妹繡荷包掛郎腰”,在臺江縣苗家繡女繡娘口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民謠。苗族婦女喜愛刺繡就像喜愛唱歌一樣,幾乎視若生命的一部分。過去,苗家婦女刺繡做衣是自給自足,是傳統;現在,隨著人們進城務工成為潮流,買成衣是日常,刺繡手工藝人逐漸減少,刺繡技藝瀕臨失傳。再加上,苗繡耗時長,原生產品單一,市場窄,越來越多的年輕苗族女性選擇放下了苗繡這一寶貴的手藝外出務工。
把苗族文化傳承下去
讓苗族刺繡重回百姓家,成為脫貧致富的法寶,也能把苗族精髓傳承下來成為重中之重。
一針一線,秀的都是文化
8月22日,由杭州市余杭區幫扶、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和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攜手“媽媽制造臺江苗手工合作社”在臺江成立。以合作社為基點組織規范化生產管理以促進苗家婦女積極投身到苗繡、銀飾的生產制作隊伍中來,形成區域規模效應,帶動臺江縣域內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成為有質保量的非遺生產基地,同時助力精準扶貧,為苗家婦女帶來可持續的收入。
孩子們認真學習刺繡
在臺江縣方黎灣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成立的“媽媽制造手工藝作坊”,讓從村里來的苗族婦女真正的發揮手工活,真正的把祖先流傳下來的“法寶”轉化成致富的“金鑰匙”,讓進城的農村婦女能夠留得下,也能發展致富。
旅客采購苗族銀飾刺繡商品
近年來,臺江縣在文化產業脫貧上,既下功夫“輸血”,更積極主動“造血”,將媽媽制造通過推動產業發展、技能培訓等多樣化的方式,因地制宜,通過“電商+非遺+扶貧”的非遺扶貧新經濟模式,踐行精準扶貧。讓更多婦女重拾針線,用巧手脫貧,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張 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