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貴州大地春暖花開。3月22日,天柱縣注溪鄉注溪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社節”,來自黔湘邊界的近萬名群眾相聚一堂,歡度“社節”。
活動現場。
經過簡短的開幕儀式后便開始了當天的社節活動,最受大家喜愛的當然要數非遺文化展演,有注溪溜溜歌、山歌對唱、山歌獨唱等活動,同時,組委會還舉辦了精彩的斗鳥比賽、山歌比賽和篝火晚會等豐富的活動,以山歌聯唱、民歌聯賽、邊民聯動、商品聯展、邊界聯歡的形式,吸引了不少群眾前來參賽、觀賽。
社飯。
每年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是當地的社節。社節這天,當地群眾有趕社和吃社飯的習俗。過社節,自然少不了吃社飯。
社飯,是用采摘而來的野生香蒿,經切碎、搓揉去苦水、焙干成社菜,與臘肉丁、豆干丁、野蔥、大蒜苗、糯米、粘米等混合蒸熟而成。社飯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飯,現已演變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習俗。
今年社節也不例外,當地家家戶戶都準備了原材料煮社飯、吃社飯、過社節。也有不少農戶瞅準了“趕社”活動帶來的商機,特意多制作些社飯,帶至趕社現場變賣,做起了農特產品的“生意”。
村民在采集社飯配料。
今年已年過七旬的村民楊順忠,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擻。還未到社節之時,他就接到了商家的訂單。社節到來的前一天,他和老伴從菜園里、田埂上采來充足的野生香蒿、野蔥、青菜等原料,備足粘米和糯米,蒸煮了兩鍋社飯。
“我以每斤9元的批發價,賣了150余斤給經銷商,得了1400余元。”楊順忠得意地說,因為我們當地人都喜歡吃社飯,所以我只賣了一鍋,自己留了一鍋自家吃和贈給親朋好友品嘗品嘗。
村民在制作社飯。
家住注溪街上的楊梅荷,多年來一直利用自家門面開了一個早餐店,主營粉面。當筆者途徑她家店前,正巧碰見她在準備制作社飯的香腸、香菇、青菜等食材,便走近與之交談,向他了解社飯的食材配方和制作工藝。
據她介紹,她從小便從奶奶那里學得一身制作社飯的好手藝。在她看來,這次社節定會吸引周邊鎮村及湖南不少群眾和游客前來趕社,體驗一番注溪社節的濃厚氛圍,這無疑給她來到了一個難得的商機。為此,她準備了80斤米和足夠的食材,蒸制了一大蒸籠的香腸社飯。香噴噴的飯香彌漫了這條街巷,不少顧客順著飯香味前來購買食用。僅大半天工夫,200多斤的社飯銷售一空。
村民在銷售社飯。
“用臘肉、香腸、米等材料制作成社飯來賣,一是比起單純賣米賣肉來說,附加值相對較高;二是大家喜歡吃社飯市場銷路好。”楊梅荷說,每年社節,她都蒸煮社飯來賣, 加上賣粉賣面,一天下來的收入可以達到2200多元。
在注溪,除楊順忠、楊梅荷外,社節這天做起社飯“生意”的農戶有近30家,銷售社飯4000多斤,戶均增收1000多元。
村民在包裝社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