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鼓六月六》 龍勝洲/攝
7月8日,“六月六”民族節,湘黔邊界100多個村寨的侗族、苗族、漢族等群眾身著不同盛裝,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在天柱縣坪地鎮歡聚,觀看一場以“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助力整縣摘帽”為主題的“鐺鐺鼓”大賽,共同享受鼓文化大餐,開展民族文化大交流。
開幕式上,八陽村龍秀炎的鐺鐺鼓隊敲響大賽第一鼓,擊鼓、打鼓、敲鼓、甩鼓、 跳鼓、打鑼、和鈸,伴著鼓聲,隊員們彎腰、伸腿、揚手、擴胸、跳躍,一聲鼓,一個動作。鼓聲清脆、悅耳、雄壯、震撼,舞姿輕盈、優美、美奐、美侖、美不勝收,韻味十足、熱情、奔放!
這就是實實在在的鼓舞!人們在這里聽到了鼓舞、看到了鼓舞、受到了鼓舞!鼓聲一響,街上賣貨的停業、買貨的停步,吃飯的、喝酒的放下碗筷、談情說愛的停住情懷,紛紛向廣場奔去,去享受人間鼓舞的快樂……
鐺鐺鼓,牽人心、聚民心,是民族團結進步、文化交流的共同體,是奮進的號角,是脫貧攻堅戰鼓!
一名小學生敲“鐺鐺鼓”慶“六月六”
八陽村鐺鐺鼓隊隊長龍秀炎說,侗族“鐺鐺鼓”歷史悠久,源于遠古年代,當初當地猛獸多,常常攻擊民眾,人們用火、刀驅逐,時間久,猛獸不再害怕,人們用敲打碗、鍋、盆等,以氣勢磅礴的聲音趕走猛獸,保住平安。經過長期的傳承發展,人們敲打鍋蓋演變成敲鑼,蓋鍋敲打演變成打鼓,響出鐺鐺聲,故稱鐺鐺鼓。
坪地鎮“鐺鐺鼓” 有5種調:一是驅除邪惡調,氣勢磅礴,雄壯響亮,用于驅邪。當初凡村寨出現盜賊、匪患、火災等,人們就敲鐺鐺鼓,鼓聲一響,全寨人出動,團結一致,共同抵御外來侵擾及災害;二是破鍋救月調,聲音低沉,哀歌閔懷。傳說人們視月食為天狗吃月,為救月亮,人們敲打碗、鍋、盆,敲到月食完,月亮出。后來人們用這低沉調子,為去世老人寄托哀思;三是招龍補土調,曲聲充滿誠懇、敬意,用于祈求神靈,護佑田土完整,風調雨順,生產豐收;四是賀喜調,歡悅喜慶,和諧幸福,用于喜慶場合;五是國泰民安調,民族團結,拼搏奮進,用于節日慶盛會。
侗族“鐺鐺鼓”傳承一代又-代,傳的是民族團結進步,承的是民族文化交流共同體。坪地鎮位于湘黔邊界,與湖南新晃縣10多個自然村寨接壤,苗族侗族漢族等群眾雜居,歷時百年千年,這里沒有重大糾紛出現,一個天大的秘密,鐺鐺鼓隊隊長龍秀炎向世人揭開。
“-直以來,當地民眾都把‘鐺鐺鼓’ 視為文明友誼之花的象征,‘鐺鐺鼓’一響,生活充滿理想,煩事鎖事,吵鬧打架事一了百了。除了紅白喜事家家戶戶請“鐺鐺鼓”隊去助陣外,每年春節,各村寨都邀請“鐺鐺鼓”隊去表演,一是賀新春,二是化糾紛,共進文明團結文化大餐。”
為傳承鼓文化,滿足湘黔邊界各民族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繁榮,龍秀炎等“鐺鐺鼓”愛好者,在當地黨委政府引導下,2017年組建侗族“鐺鐺鼓”隊,發展隊員200多人,2018年到周邊村寨表演“鐺鐺鼓”100多場,赴貴陽市黔靈公園、湖南省新晃縣、凱里市萬博廣場,雷山西江苗寨、黎平肇興侗族等地演出,所到之處,觀眾爆滿,掌聲不斷,熱血沸騰。如今坪地鎮村村有“鐺鐺鼓” 隊,坪地鎮小學少兒鐺鐺鼓隊也脫穎而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鐺鐺鼓是文軍扶貧的戰鼓!”龍秀炎充滿激情地說,“脫貧攻堅到哪里,我們的鐺鐺鼓就表演到那里,開院壩會,宣傳扶貧政策、各民族繁榮政策等。”
鐺鐺鼓一響,脫貧致富有理想。八陽村貧困戶龍滿燕是鐺鐺鼓隊隊員,參加團隊到湘黔邊界村寨巡演,月收入700多元,像她那樣參加鐺鐺鼓隊,創業余收入的貧困戶有30多人。
鐺鐺鼓,快樂群眾,鼓舞民心,促進民族交流、共同脫貧致富,是民族地區鼓文化的品牌!(龍勝洲 羅方美 徐文清 劉才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