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揚天林回復道:感謝黨和政府現在給予我們提供這樣便捷外出務工的條件,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如果能把我們進村路修得再寬點再直點就好了。
吳家發與村民開院壩會
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這樣創新宣教的方式在米溪村當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反響。
駐米溪村第一書記吳家發告訴記者,米溪村常年在外務工有400余人,為了了解他們在外務工生活、工作和思想情況,他想出來以簡短家書的形式來與大家互動,向他們講述家鄉變化,向他們宣傳黨的好政策在該村落細落小落實見效的情況。今年以來,“家書”已向外出務工人員征求民意300次,收集建議和意見50余個,實際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40個。
不僅如此,在了解到該村長期存在季節性缺水的困難時,吳家發記在心頭,及時“回娘家”州委宣傳部搬救兵,多方協調資源,從天柱縣水務局協調到1000米水管,組織當地群眾積極投工投勞120天人次,惠及和解決了革溪第二、三組90戶220人長期以來季節性缺水的問題。
此外,吳家發還經常會將米溪村干凈整潔的鄉村道路、清澈見底的溪水河溝、青山綠水的村容寨貌等通過上傳群、和朋友圈,讓外出務工人員能及時了解到家鄉變遷,從而鼓勵他們關心和支持家鄉建設的發展,助力家鄉脫貧攻堅。
“以前一想到回家就怕,要顛簸幾天幾夜,害得家里人擔心受怕,回到家里也要走得兩腿的泥、滿臉的灰。選擇通過手機看到村里的變化,我們都開心于家鄉的變化,想要回來看看,是否能安定發展。”革溪村二組村民吳克海深有感觸地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