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地建設標準化。該縣服務中心依托退役軍人文化和資源優勢,按照“簡潔大氣、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干凈清爽”的原則,規范化布置退役軍人服務中心,開設多個板塊打造傳承紅色文化的“老兵之家”,為前來辦理業務的退役老兵提供溫馨、舒適的軍人文化場所,使其感受到濃厚的雙擁氛圍。在場所建設上,協調了原民政局一樓的婚姻登記大廳改造為退役軍人服務大廳,配備了辦公設備、設施,并將服務中心開展的各項業務全部掛牌在大廳柜臺,使之成為“一站式”“窗口式”的綜合服務陣地。同時,該縣按照“五有”要求,完成了縣、鄉(鎮)、村(居)三級退役軍人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實現了服務機構已“全覆蓋”。
人員配備專職化。該縣積極爭取編制,在全州率先大膽改革。全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事業編制數41名(其中縣級5名,鄉鎮36名),明確了由武裝部長分管退役軍人事務工作,組建由武裝干事和退役軍人專職人員組成的退役軍人服務站;村級退役軍人服務站由村“兩委”中的“五大員”之一和民兵連長共同負責。確保了縣、鄉(鎮)、村(居)三級退役軍人工作有人抓。真正實現了鄉鎮武裝部負責從征兵到退役的“終身”長效管理機制。從而理順了工作關系,壯大了服務管理隊伍,為做好退役軍人各項工作提供了堅強保證。
業務開展全面化。正因為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是這“老兵之家”,所以,退役軍人求助的所有事情都得“管”。一是優化服務流程,精簡辦事環節,改進服務方式,積極提供業務工作優質服務。二是穩步推進社保接續工作,督促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協同聯動,確保工作順利開展。三是落實好就業創業工作實施細則,極力支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使退役軍人潘勝海辣椒種植產業、梁枊剛勝威水泥磚廠、歐陽濤的油茶種植都獲得了成功,并帶動周圍貧困戶致富,得到上級很多領導的表揚。四是做實“優撫對象關愛計劃”,扎實開展走訪慰問和困難幫扶工作。其做法和成效得到上級的充分肯定,2019年12月28日貴州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網站首篇登載“從江‘解四難’推進雙擁工作上新臺階”進行報道。五是深入開展矛盾問題攻堅化解,全面排查隱患,及時化解問題。六是積極對接縣人武部、縣農商行、縣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擁軍協會為立功受獎軍人家屬送達喜報和獎金。七是協調解決退役軍人被拖欠工程款、子女不贍養老人、易地搬遷、軍民共建等有關事項。
服務保障親情化。服務中心堅持把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當成自己的事和分內的事,退役軍人事務局對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提出具體的服務要求,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對退役軍人前來辦事,特別是幫扶解困和權益維護信訪上,必須笑臉相迎,并規范了全縣服務站工作人員的言行。“你好!”“歡迎回家!”“你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等等,加上一杯熱茶,以及耐心的聆聽,暖心的話語,熱心的幫助,能為退役軍人解決的事情要立刻解決,無法解決的要耐心解釋,滿腔熱忱、傾心盡力做好服務工作,帶著溫度、帶著愛心讓退役軍人“進門”如“回家”,實實在在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截止目前,該縣退役軍人沒有上省、進京上訪事件,更沒有到縣外參加各種非法活動。
從江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大膽創新機制,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努力打造溫馨“軍人之家”,不僅增強退役軍人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也開創貧困、少數民族地區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的新局面。(魯暢、陸華超)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