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我叫潘學忠,是貴州省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滿懷期待地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早期源于父親在平溪鎮派出所工作原因,自己從小耳濡目染為人民服務的職責,與群眾就有莫名的親切感,再加上父親在紙房鄉天馬村的工作經歷,很多老一輩的群眾都認識我父親,在這里工作會讓我離年輕時的父親更近一步。
在我最后在崗的幾年工作里,我想接過父親的接力棒,作為大山的孩子,再次回到大山深處發揮畢生余熱,幫助這里的人們脫貧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3年前,剛駐村報道時就被這里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尤其是每逢鄉里趕集日,一家老小背著背簍穿著長長的雨鞋踩在泥濘的山路上,每走一步都異常沉重。我想“步伐的沉重”不僅是路面坑坑洼洼的心情沉重,更是被“大山裹挾下的貧困”讓人覺得呼吸沉重。
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紙房鄉共有4個深度貧困村,其中3個深度貧困村全部在天馬村(以小村統計),分別為2017年出列的天坪村、2019年出列的高巖村和馬轉村。天馬村由原來的5個自然村寨合并組建而成,全村總人口為1338戶481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2戶2323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36.19%,其中三個自然村天坪村、高巖村、馬轉村屬全縣極邊地帶,素有“雞鳴三村”之稱,是全鄉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的區域,一直是紙房鄉脫貧攻堅“老大難”的代名詞。
困難越大,我敢啃“硬骨頭”決心和信心就越足,勢必以愚公移山之志托舉“組織和群眾殷殷期待”,誓把他鄉作吾鄉,向著阻斷世代貧困宿命履諾赴約。
脫貧攻堅,基礎先行。我在“一事一議”方面協助村干和駐村干部完成排水涵管的安裝,爭取投入資金2.8萬元,受益農戶53戶208人,高坡人行步道修建750米,受益農戶36戶145人,完成紙房鄉兩岔河附近至馬轉、中寨到望鄉接馬轉的通村水泥路建設。此外,因天馬村一組和七組水泥路路段局部塌方,我立馬便向我的“娘家人”黃平縣稅務局申請了7500元,用來購買砂石和水泥進行道路維修,并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將路面修復的同時消除了道路安全隱患。
作為“天馬村”的大家長,更多的是要學會處理很多瑣碎的事情,大到整個村產業謀劃、“兩不愁三保障”的重點解決、疫情的緊急處理,小到群眾住戶的衣食住行、鄰里矛盾糾紛、特困人員愛心救助。一支筆、一個背包、一本筆記本成為了我下村入戶的標配,也在入戶中感受到了人間溫暖。
剛來時,飲水安全問題是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先是幫水源緊缺的新寨、馬家院、西陽寨等村寨缺水戶尋找水源,協調中寨飲水工程出現的問題進行矛盾糾紛化解,現已全部處理好并制定村寨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管理制度及收費制度。
產業方面,我積極為天馬村謀劃產業項目,促進貧困村組的發展。2017年,我到縣稅務局申請幫扶資金1.5萬元,購買魚苗1000斤用于天坪村8組和9組的稻田養魚項目,覆蓋貧困戶28戶92人;聯系黃平縣奕博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天馬村種草養牛項目,2020年已實施運行并養牛40頭,獲國家扶貧資金22.5萬元,覆蓋貧困戶15戶78人;協助落實“特惠貸”惠民政策,2017年共有194戶貧困戶申請特惠貸,每戶當年收入2500元;邀請縣農業局專家到村組為天馬村的臍橙種植戶進行種植方面的業務培訓。
記得那一次,中寨村的張永貴特地到平溪鎮找到我90歲高齡的父親,說道潘書記人好得很,幫我辦了養老保險的存折,欠好幾個月的養老保險終于補上了,我們一次就領了幾百元,他還經常來家里看我們倆老口,陪我們聊天還送我們東西,你有一個好兒子,我們老百姓可多了一個好干部。
記得那一次,我到貧困戶潘昌華的生豬養殖基地了解建設情況,因資金緊缺,該戶在修建120平方米豬圈時遲遲未完成,得知緣由后,我就假借縣稅務局名義自己掏錢買了30包水泥進行幫扶,現豬圈已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
記得那一次,在2018年春節前兩天,接到天馬村三組高坡寨群眾電話,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水管開不來水,現在快過年了沒水洗肉可怎么辦?我了解情況后急忙開車趕到高坡寨,先是詳細檢查飲水相關設施后,便立馬和組長協調暫時關掉馬轉和坡溝的水閘閥,重新維修好高坡寨蓄水池及沿線水管,自己還買了水泵并向鄉政府申請到100米的水管,以備今后村寨突然停水時的不急之需,算是幫助高坡寨群眾解決了春節飲水困難。
記得那一次,我到貧困戶黃榮安家走訪時,發現他家線路嚴重老化,所用電是用照明皮線從三百多米遠的電桿拉來,沿線穿過周邊農戶的土地和山林,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米高,當即我就向鄉黨委政府匯報此事,后經鄉黨委政府協調電力部門幫忙,安全線路已接通到家。
時光荏苒,駐村三年多,故事也很多。我想群眾對我的印象是好的,經常與我開玩笑地說:“潘書記,你可不能走呀,其他人來我們可不想認他們哦。”有次我錯車時,不小心車輪胎下溝了,村民看見后就自發組織幫我抬車,我那刻腦袋回想的都是電視和電影里,群眾在戰爭年代為解放軍抬車的感受,打心里地熱淚盈眶。
人的一生可燃燒也可腐朽,當我成為扶貧人的那一刻起,我告誡自己:我不能腐朽,我愿燃燒起來,時刻謹記魯迅先生“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精神,無論何時都要做到一個“發熱”的狀態,愿以微光吸引微光,形成燎原之勢,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終生。钔ǚ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