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熊金花一大早就來到大棚,正忙著將菌棒卸車、擺放上架,靜待其開柄展傘。她的臉上流淌著汗珠,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由于缺乏專業技能,還要在家照顧孩子,熊金花一直沒能外出務工。像柳堡村這樣閑置在家的貧困婦女,柳堡村還有不少。
今年,在駐村干部蒲朝新和省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努力下,柳堡村建設成了柳堡生態專業種養殖合作社食用菌基地,基地以“產、學、研”為定位,致力于打造一個集“貧困群眾和村集體通過生產增收、省輕工學院師生通過實踐達到教學和研究目的”多功能扶貧產業基地。
經扶貧工作隊推薦,熊金花不等不靠不要,來到香菇產業基地務工,負責香菇的日常管理和采摘等工作,每月可以拿到2000余元的工錢。“早就想出去打工,但是家里離不開人,而且我年紀也大了,到哪兒也沒人要。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我很滿意。”正在把一個個菌棒擺上支架的熊金花笑呵呵地說,“現在日子越過越有希望,脫貧了,下一步是努力致富。”
昔日荒丘坡,如今致富地。香菇基地以前是一片荒嶺,現如今一座座香菇大棚連成一排,不僅美了鄉村,還富了百姓。自從2018年省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到柳堡村開展黨建幫扶活動以來,圍繞著柳堡村的氣候地形特點和原有特色產業,深度發掘有機稻米、稻香魚、小龍蝦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高山”品牌系列種養殖產品。在不斷拓展現有產業的同時,還圍繞現有人力資源和“壩區”資源,積極發動貧困群眾參與到香菇種植產業中來,解決剩余貧困戶的脫貧問題,確保每個貧困戶既能按時間要求脫貧摘帽,又能長效發展不返貧,有效夯實脫貧基礎。
“基地以黨支部為引領,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運行模式,即產品銷售利潤的10%歸村集體用于公益事業、40%歸合作社用于經營管理、50%用于給入股股東分紅。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第一期吸納了13戶群眾入股參與經營,其中包括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柳堡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曾濤說,“目前基地建有食用菌大棚3個,冷庫1個,占地面積600平米,種植面積約780平米。1.2萬棒香菇菌棒已入棚生產,預計當期將產生效益9萬余元,可以解決10名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三年來,柳堡村在省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和駐村工作隊幫扶下,堅持黨建引領,全面開展“抓黨建促扶貧”的工作要求,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著重“突出黨性教育和能力培養,重點圍繞加強農村基層黨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深化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等內容”,發展優質產業、帶動可持續經濟、富裕當地百姓。緊扣“脫貧、優勢、特色、持久”探索創新,柳堡村走出了一條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特色產業競爭力強、貧困戶增收可持續的黨建引領產業脫貧的道路,持續為農民拓展增收渠道,為貧困群眾撐起一把“脫貧致富傘”。(潘 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